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先银:以阅众甫,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

(2018-12-01 09:59:59)
标签:

老子道德经

刘先银易经研究

太初有道

元亨利贞

分类: 老子道德经
刘先银:以阅众甫,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

 刘先银题写书名《经典沐心》

刘先银:以阅众甫,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
刘先银作品:道德经

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厌耻 第十三 【老子·第13章】 宠辱若惊  

这是老子告诫世人 : “ 宠辱有谁会不动心 ? 而灾患又有谁能逃过 ?人生应珍视灾患 , 正面它 , 并以此磨砺自己。灾患的缘由是因为人有自身利益的荣辱概念 , 有外物所累。故要推己爱于人 , 于天下。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象元 第二十五【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纽约时报》曾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老子无愧于“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称号。《道德经》已经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著作,准确地说,......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我们需要很深的了解它的奥秘,它的存在必须被深入的探究。在今天世界上,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这个教育是要引导每个人回到内心的宁静,回到静心当中来和自己的身体连接。这样所有的人就都能准备好要善待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身体。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有人文的指导,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有自然的指引。黄老之学《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分别指导着人类的身心灵。整个宇宙里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静即与阴同德,动即与阳同波。

——题记 刘先银 2012 北京

除非你善待自己的身体,否则善待别人是不可能的。身体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它不曾背叛你,从出生之后它就不断的服侍着你,直到你死以前,你想做的它都全力以赴,就算难以忍受的事,它也不会违背你的意愿。这么顺从和充满智慧的机制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你能够觉察到身体所有的功能,你将会大吃一惊!身体是一个点石成金的大师,它拥有最神奇的炼金术,如果我们把水果、蔬菜以及米饭等吃进我们的身体里,我们的身体就会把它们炼成金子,血液就是我们身体里的金子。然后,血液变成我们的细胞,变成了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发生,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台智能的机器设备能够把食物、水果、米饭制造成血液。身体就是神奇的炼金炉,你也许从来不曾思考过身体在做什么,它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奥秘,你不曾深入它,不曾费心思去了解它,然而却在研究爱别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别人也是以身体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面前。

很不幸的是,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忽视甚至是反对我们的身体。其实,身体是可见的灵魂,灵魂是不可见的身体。在我们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浩瀚的宇宙。所有我们想向这个宇宙探索的一切,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一早都具备了。

在我们身体里有太阳的火;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海洋的水;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大自然的风。

在我们身体里有一切宇宙里我们所要探索的奥秘。

身体是生命的入口,是我们灵魂的家园,那些没有研究到身体与静心的教育是不完整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它一直都在忽视和利用我们的身体。

唯有内在静心的开花,才能使得我们免于分裂。身体带给我们最大的创造力,当我们能够很好的爱我们的身体,我们就可以在每个当下享受到天堂。

身体随时随地准备好来聆听我们,可是我们从来不曾与它说话,不曾与它有真正的沟通,你呆在身体里使用它,但不曾感谢身体服侍于你,而且它尽一切的智慧在服侍于你。

一旦你开始与身体沟通,事情将变得非常容易,身体是非常精密的结构,一旦你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那么99%的疾病和痛苦就会消失无踪。身体是可见的灵魂,灵魂是不可见的身体。想要了解你自己就是要透过你的身体。


纪念老子圣诞 | 再读世界100名人论《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说:無爲故無敗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引语评析解读。《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9/b83a88f86a9344d69f6763bf178947bc.jpeg

刘先银书法作品:《树蕙百亩》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9/a95e7b6fa9534602b9ce379e1d06ac84.jpeg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潜伏在体内的“佛医”自愈力

节饮食慎言语,活得舒服。懂得自爱,亦懂得爱别人。保养心态,提升爱的灵性。让人生更加充满魅力,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由衷地希望,《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陪伴您度过美好的时光,夫唯道,善贷且成。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 北京

儒释道: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不知医者,不慈孝。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4/57b03dc40f2641f38f9cb2645d611901.jpeg

刘先银题字《和光同尘》

道德经在说:夫唯道,善贷且成。

荒兮,其未央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譯註 刘先银著

《道德经发嶶》: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思想领航。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观念,都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萃。5235言的一本《老子》,充满了不少深沉的智慧之言。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引语评析解读。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著译。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02/c4ac3ddb5ad549c3bdd9bb52c54005f3.jpeg

刘先银绘画作品:微妙奇丽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章道经全文译注全集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章德经全文译注全集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道经第1-37章实际计数2345字(12+20字)2377字。

其中第4章12字与第56章重复。第10章20字与第51章重复,实际计数2345字

德经第38-81章2907字第63章与第73章第63章与第79章

第52章与第56章共有重复17字,实际计数2890字

道德经总数2345字+2890字=5235字

4章第56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0章与第51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37章 2377字 重复12+20字 2377-32=2345字

63章与第73章是以圣人犹难之

63章与第79章报怨以德

52章与第56章塞其兑闭其门

38-81章 2907字 重复 7+4+6字 2907-17=2890字

总共 2345+2890=5235字

《道德经》【123爲【107無61处天下【33聖人【20萬物【12無爲+無爲章第二十九【5天之道【83【54德【4玄德+玄德章第五十六】【16玄】【4妙】

道德经说:大国者下流。皆得其欲。善行要妙。

尊道而贵德,读《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蓄之”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言81章道经全文译注全集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道德经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言81章德经全文译注全集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30】物壮则老【76】兵强则滅【23】希言自然【5】多言数窮

大 逝 远 反 =道 天 地 人 

道可1+道非0=常道1;

道0+可道1=非常道1;

道可道1=非常道1。

同异 第四十一【老子·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天道演化地德生化的哲学概念,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经首之道为天道。万物生成发展核心机制与动力。可道之道是地德的生化过程。常道,真常之道是天道的演化过程。道,可以行走其中的,不是真朴之道(天道);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真朴之名(道常无名,朴)。“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道”特指天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为“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行走就有时间空间,所谓科学即为如此,都有其时空局限性。科学是人道,是不断接近真道的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结论而不与真道同一意。第一个名: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描述定义命名的事物本身。可名之名:人类的认知,命名。名:真常之名。意指人类可名之名是在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命名是随着对事物不断提高认知深入理解而改变的。非永恒之名真常之名。【16】知常容,知常曰明。

【译文】道,可以行走的在其中的,不是真朴的道;名,可以求得的,不是真朴的名。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生演的总门。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02/d4e9daab0a0a4e3ba4cf6ea649a1cde9.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02/0110c434af784d1b9c74910159049d52.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02/c0cc2bdbb35f4f8a80279621b65c200a.png

刘先银山水画作品《以阅众甫》2018 北京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02/0a8593dd08a34466ad0af043e2628530.png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道”理解为经验、知识、规律,解为“道”;而在意念创造上,就应把“道”理解为方案、意图、逻辑,解为“导”。老子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即由意念指导观念的反映“有象”,和由观念到意念的造意“有物”,中国这一古老的命题对西方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等可能都是一个新的境界。道可导,名可命的命题,是传统的造意论,它能帮助我们把握老子理论“放意写神,论变而形于弦”的“活的灵魂”。

老子的惚恍与恍惚理论是从主观逻辑角度论证了人与社会的发展,他的“三生万物”则是从客观规律角度论证人与社会的发展。老子还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就是老子“三生万物”的“三”。人与社会首先要知“无”,不知无就不能正确地创有,这是“一”。光知无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这就是“二”,再用成熟的主客观条件创造事物就是“三生万物”。老子集成的“三生万物”的理论,就是中国传统的造物论。

“阴阳相推”的理论产生于中国四千多年以前的黄帝时代,《黄帝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违,因而制之。”是说:规律稳定不乱,因而造就社会。逻辑道理求利害,因而有阴阳。把握阴阳推理,变化时心不乱。所以说,科学家知道规律的不可违背,因而驾驭它。从《黄帝阴符经》中我们知道,阴阳概括最初产生于社会的利害需要。《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荀子·天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楚辞·屈原·涉江》把社会问题称为“阴阳易位。”老子在《庄子·知北游》“单氏取周”时说:“中国‘有’人(指周朝‘为利’的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 《易·系辞上》指的是“阴阳相推”的逻辑;《荀子·天论》指的是规律与逻辑的比较;《楚辞·屈原·涉江》指的是社会阴阳变态;《庄子·知北游》指的是丧失本性的狡猾机会主义;五代时陈抟道士将阴阳理性观念设计成阴阳鱼,表达了阴阳相吸阴阳相推的形象…… 这些,都是对抽象的阴阳理性观念的具体运用,惟老子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才是对阴阳本质的揭示。根据液固气的三态变化,“冲气”应解为细微物质流。

阴阳理性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物理上的阴极阳极、阴电阳电、阴阳离子,心理上的阴谋诡计、阳奉阴违、阳刚正气,社会上的阴暗面、葵花向太阳……。小到电子,大到宇宙,逍遥到民俗,规范到科学,中国人对世界都留下了祖传的理解。其理论核心仍然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中国人对世间利害事物的简要定位,以方便认识和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中国人的经验论、认识论、信息论,其实,所有《易经》研究都立足于此。易经和五行的认识论与“恍兮惚兮”的造意论、“三生万物”的造物论,属于中国古代“射(认识论)”和“御(造意论)”的不同分科。射是“身矢”御是“驭”的理性会意字,射是御的基础,御是射的目的,光射不御是认识主义的书架子,光御不射是造意主义的花架子。黑格尔的“对立统一”不能与阴阳同义而语,因为它违背了同性相斥不统一、异性相吸不对立的科学原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