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慎独

(2017-08-17 11:25:33)
标签: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合道而行

太初有道

分类: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说:天可度duo

老子道德经

原文 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解读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慎独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慎独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慎独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慎独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慎独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慎独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人一辈子最幸福的尊道贵德: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道德经》记载:天下之“神”莫不归火,天下之“精”莫不归水。水火既济,万物和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因为水能处理众生信息而使之改善的缘故,水也就成了“大道之行”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道家高道大德皆通"上善治水"之道,这就是中国古老而神秘的"符水咒法。在民间埋藏着一个至大的道教符水的秘密,一个真正的道教灵符的应用方法,原来道教符水并非简单的烧符兑水而喝,原来当你知道其中的应用秘诀之后,你会发现得到健康,自信,财富,爱情这些是多么容易,甚至非物质灵性层面的也会得到巨大的提升。

像所有父母一样,我们希望你成长的那个世界,比我和你妈妈成长的世界更好。这些信念最终,都是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爱妈妈。妈妈更愛爸爸“新世纪父親母親,不仅事业成功,而且以家庭幸福为人生宗旨。”“一定要找到那个能让你的心静下来的人,从此不再剑拔弩张,而是地久天长;也一定要找到那个能让你的心精进起来的人,从此万水千山,凝神静气,生生世世。” 每一种人的行动都在重复某种东西,是一种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就是由互相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社会事实是由模仿而传播、交流的个人情感与观念。由于存在着许多可模仿的模式。人道效法天道。天道第七十七【9】【73】【77】【81】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 北京

任为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六十三章以圣人犹【猷】难之,

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犹【猷】难之

73.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滋润心灵,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源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这一个句子是说,真正有知识的智者,不卖弄。卖弄自己知识渊博的人,是真正的没有知识。是讲【专、精】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这一篇用格言的形式,讲为人的最高行为尊则。开始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是讲【信与实】。继之一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是讲【讷言ne yan】。最后几句是讲【利民而不争】。

【30】物壮则老

【76】兵强则滅

【23】希言自然

【5】多言数窮

【25】大 逝 远 反 = 人  天 道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象元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亦大。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去用 第四十【老子·第40章】21 反者道之动 

注释】“反”通于返,为往复来回之义,道之变化便是往复来回之变化,天地之万物不在乎一阴一阳,一聚一散,一阖一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然却又在往返来回变化着,“用”者,象桶之形,可盛水之水,上善若于水,故道用弱以为盛器,谓之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故坚强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唯时时而弱,方可时时变强,若已为之强,强之又强,必积弱而死,故弱者道之用。又解之:天下之万物,自有而来,有自无而来,故处无能生有,一阴一阳之道也。

今译: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特点(就是说事物总是在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变化),柔弱是道的作用特点。

2.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解析】天下万物总是存在的,所以是自“有”中来的,而“有”是从“无” 中来的,故又称有为万物之母,而“无”又为天地之始,虽然有生于无,但有无却又是同出而异名,虽然自相生而出,但又为同出,不过是自然造化而已。道亘古独行而不改,天地万物的变化总是往返反复的,种种因缘变化,便在这往复来回之中结成,道用弱,时时以弱而处,便能向强发展,这跟人站在南极,则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往北是相同的道理。

【题解】这一章只有四句话,却是老子论道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1)第一章、第二十五章说明什么是‘道’。---‘道’乃天地万物之母。

第四章里老子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的‘谁’指‘道’;‘子’指‘无’。

第四十二章里,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这个顺序。

2)第二十五章、本章同时说明了‘道’运动的特点:循环往复运动。第二十五章里说:“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周行’,就是循环往复的运动。由于‘道’为天地万物之母,因此后者也遗传了这样的特点。因此,老子说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大就是描述这种循环往复运动的能力 ,如:天大:日月星辰的空间循环;地大:四季变化往复;人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为老子在其他章节中提出事物具有对立统一、有无相生、正反转换、柔弱克刚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观点贯穿《道德经》始终。

3)本章第二句:“弱者道之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里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有阴阳,但老子推崇‘守阴’。阴,特性柔弱。其依据就是本章的这一句。由于道作用的特点是柔弱的,因此应该“守阴”或者说“守柔”。第二十八章就表达了这种观点:“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凡对立的事物, 都是一阴一阳。老子后面说“柔能胜强”,则举例说明了为什么要‘守阴’。

道化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道德经》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皦(曒)(晈)、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译文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教训的开始。

1.宇宙乃是被造界,相对界,暂存界。不是永恒界。它是两个大容器(空间,时间)。空间让万物运行,万物一运行就需要时间。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2.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冲虚不盈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3.人们所忌讳的,莫过于“孤”“寡”“不谷”, 而侯王却用来称谓自己。 

4.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5.前人的谆谆教导,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6.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题解】道生一,一是无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善言无暇谪(第37章)

美言可以市(第62章)

美言不信(第81章)

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第62章),王弼本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老子·道德经无极图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无”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无臭无味,无热无寒,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情无思,无善无恶,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无征兆,无端倪,至虚至空,故称“无”。此“无”本来无名,老子勉强把它称为“道”。此“无”即“道”。 

古人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无极”即“无”即“道”,道家用无极图——“O”表示。此“O”并非没有,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备,无所不涵,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至,它的实际是“有”,是宇宙万有所从以出的唯一总门。无此则无一切。 

“无”即“O”,涵阴阳二气,是阴阳二气的合和与统一。阴阳二气,一正一负,互相吸引,相互补充,必抵消中和为“O”。因此,“O”似无非无,此虚无之体只是相对于有色有相事物而言的一种状态,一种形式,是假无真有,假虚真实,假空真物,它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O”不是没有,而是物质的一种初始状态。此“无”在《老子》书中论述颇多: 

一章曰:“无,名天地之始。” 

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十四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这些生动的论述,都是对“无”、“无极”即“道”的描绘。这说明“道”是纯粹、素朴的物质,但不是普通的常见之物,而是虚无之体,是先天一炁。说它“无”,却能化生万物,说它“有”,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道”就是这样一种无形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 


“道”的这些体性,被后来的道家人物归纳为“虚无”、“自然”、“纯粹”、“素朴”、“恬淡”、“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十大特征。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就是说,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露的、无意的,而不是人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性、功用与“道”相似。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二者一脉相承。 

“道”的十大特征,“上德”全部具备。“上德”的特征,就是“道”的特征。 

“道”和“上德”的基本特征是“无”,用图表示,即是“O”。这一“O”无所不在,无所不含,无限圆满,至善至美,是至高无上的本体。 

老子·道德经太极图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此是说,“道”涵阴阳,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道”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道”。阴阳冲和之气,生成万物。 

“道”是无极,阴阳则是太极; "道"是"无",阴阳则是"有";"道"用无极图可以表示,阴阳用太极图可以表示。阴阳二气,互相吸引,相互凝聚,必然生出一层一层的自然万物。自然万物皆分阴阳,植物动物皆分雌雄,人则分男女。气、物、人皆分阴阳。阴阳并立,则为太极。因而,太极是相反的,对立的矛盾体。太极之阴阳是对立的,矛盾的,同时是统一的、互补的。这种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老子》一书对这种对立统一之辩证关系的阐述,其文数不胜举。 

例如:“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这是说,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再例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就是说,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物极必反,理穷必变”,任何事物达到极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宇宙万物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是一对矛盾体,因而,由阴阳二气组成的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阴阳即矛盾。太极图是对阴阳之矛盾的总括。 

阴阳二气,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热阴寒,阳生阴杀,有形有象,有色有声,有臭有味,有聚有散,由此生成的万物,有生有死,有强有弱,可变可化,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此谓“可道”。因盛衰兴亡变动不居,不能永恒存在,又称“非常道”。例如:天的冬夏四季,地的寒热五带,物的阴阳刚柔,人的男女老少,生死动静、吉凶祸福,就属于“可道”,因其变动不已,就是“非常道。”“道”是无形的、永恒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乃是“可道”、“非常道”,亦即太极。 

“道”体现于人为“上德”,“可道”体现于人则必为“下德”。“下德”和“可道”一样,是有形有象,可生可灭,变幻莫侧的,不是内在的、永恒的、全面的、含藏的真常之德。这种“德”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局部的、片面的、暂时的东西。“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太极图囊括了《老子》一书中关于对立的、运动的、变化的观点,总括了宇宙万物的基本体性和规律。 


老子·道德经无极图与太极图 

无极即“无”,太极即“有”。 

《老子》曰:“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这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二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无极是本,太极是末;无极是母,太极是子。无极是源,太极是流;无极是总,太极是分;无极是全,太极是偏;无极是定,太极是变,等等。无极顺而生太极,太极逆而归无极;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是纵向的派生关系,太极中的阴和阳的关系,是横向的对待关系。可以用前者是母子关系、后者是夫妻关系来形容。对于前一种关系,《老子》主张“复归于无极”,万物“复归其根”,人“复归于婴儿”,社会“复归于朴”,一切复归于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以及“致虚极,守静笃”、“抱一为天下式”等等,都是主张崇本息末,守母存子,以“道”为本。这样,必能由一统万,以寡治众,“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而无不治”,永远立于主动、不败之地。 “道”是全在全备全息全能的,抱守此“道”,必可使人自身得到升华,发生质的,根本的变化,得道成真,成为全新的人。《老子》所说的“圣人”,是“道”的人格化,是具有“道”的体性、特征、气质、品格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老子》倡导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皆是指从负面走向正面,达到伸展之目的。“去甚、去奢、去泰”、“守柔”、“处下”、亦是此意,目的在于“得道”。如果守雄、守白、守荣、守刚、居上,图荣华,享富贵,争名逐利,姿情纵欲,胡作妄为,如此就是失道失德,失道失德,不但百事无成,而且自身会遭到凶祸与毁坠。《老子》全书八十一章主要阐述了无极图和太极图及其相互关系,讲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目的在于使人道取法于天道,由太极返回无极,使人回归先天纯粹的本性,使人的自然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同时能使社会稳定、国邦振兴、天下太平、寿命延长。 

 

《老子》五千二百三十五文,最终归到人。旨在从人的生理、心理、智能、道德诸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老子》发现了“道”,也发现了“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圣德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为政章 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像所有父母一样,我们希望你成长的那个世界,比我和你妈妈成长的世界更好。这些信念最终,都是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爱妈妈。妈妈更愛爸爸“新世纪父親母親,不仅事业成功,而且以家庭幸福为人生宗旨。”

[第七十三章] 深不可测的道——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所以要慎独

《道德经》(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译文】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问题拓展】[第七十三章] 深不可测的道——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所以要慎独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家道德哲学的根基及其特征。

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道渺然,自有规矩;一饮一啄,因果相循,自是一种平衡。因为不争强好胜不做多余的争斗,所以经常能顺应民心得到支持获得胜利,因为不善加妄言不会泄露多余的线索给别人所以更加善于利用自己掌握的线索和条件加以应变,因为不做多余的征召,所以人们安居乐业,所以人民向往你的国家而争先而来,因为坦然真诚的和别人交往,所以更善于惟道是从。其实都是一种相互承接的因果关系,并非表面的文字意义,更多的需要一种结合当时时代和老子思想来理解,所有的不争、不言、不召、坦然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的,并非一味的不,而是一种不多余的不,顺应一种大潮流,但在潮流之中不为潮流所迷惑,谨慎、小心、谦虚,以一种天的态度把握一种表现为不做的做。

《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曾经高度概括称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思想,是与“道”的“柔弱”的 特性相联系的。由于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谦下而不争的。当然,“道”的 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因为,《道德经》还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七十三章)。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是一种“善胜”的 “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

任为章 第七十三【老子·第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有勇气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不敢妄为的,得活。这两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三纲八目是一个汉语成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大学》。

《道德经》(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译文】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问题拓展】[第七十三章] 深不可测的道——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在运动所以要慎独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整个七十三章呢,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勇于敢则杀。勇吗,就有慈则勇,就是前面章节里面说过的啊: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勇也是阳性的,用不敢来配合,勇于不敢,是因为他知道天道,《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修身的方法是知道。天道不常,就是很难以去捉摸,既然很难以去捉摸,那么作为人来说噢,他就应该懂得这个天道的很难捉摸的这一面,就应该谨慎处事,就不应该怎么,去盲目地勇敢;应该怎么呢,勇于不敢。勇于不敢就是说他很谨慎,但是心里又包含有那个,生活的和热情。最起码来说,这个慈,就是慈故能勇的这个,本身就代表一种爱心,一种,一种蓬勃向上的对生活的追求。我想有这种追求同时他又很谨慎的话,那么这个人他一定是个非常完美的人。
每一种人的行动都在重复某种东西,是一种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就是由互相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社会事实是由模仿而传播、交流的个人情感与观念。由于存在着许多可模仿的模式让我们一起读懂《道德经》,读懂“见素抱朴”为人处世之道、“以柔克刚”的谋事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之道、“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

读悟《道德经》,改变我们人生的态度和生命方式;

读悟《道德经》,让我们获得心灵的从容、安宁、静美;

读悟《道德经》,让我们打开智慧、幸福的大门。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我想这三个状态,以及后面第四个状态,繟然而善谋,这四个状态都是天之道的特征。不争而善胜是以圣人犹【】难之猷:计谋,打算,谋划。这说圣人和这个天道之间的言语的交换看起来好象不存在,但是呢他相互之间的感应,他却无时无刻不是一个整体,这就是不言而善应的基本意思。

董卓是枭雄,曹操奸雄。正道和邪道都可以使人成功,董卓是聪明的,不然的话也不会那么快成功。他的失败是必然律,从古自今作恶多端的人只能好一时,下场都很凄惨。曹操和董卓的不同之处是曹操懂得收敛,还没有到恶贯满盈的那一步。德行是很重要的,人要活的光明磊落,世界上没有傻瓜,奸诈是行不通的。
这什么道理呢?因为人们对姗姗来迟的报应呢,都不解其意,就总觉得这个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是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枭雄叫董卓的,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个人吗,这个董卓啊就是当时已经凶得不得了,是不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吗。那个时候,你看,有一次呢,吕布呢——吕布当时是他的干儿子啦——就被王允他们给买通了,就准备在一个地方把他杀掉。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 、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对儒家推行“以德治国”,又反对“以智治国”。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混乱,有忠臣。”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同时老子也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无为无所不为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

不争自有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他认为,“不争”是美好“水德”的一个品质。老子曾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一是指无私,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二是指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立于不争而无忧,立于不争而有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