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2016-05-12 05:59:09)
标签:

老子道德经

刘先银博客

心灵感应

福杯满溢

健康生活

分类: 老子道德经
研究《道德经》,必须与《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同参共解《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求道自安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老子的天道理论就是一个“生”字,老子的道德理论就是一个“法”字,老子的社会理论就是一个“同”字。读懂了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论,理解其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也就顺利成章。

从老子时代的基础文化入手,探究老子知道什么、老子想了什么、老子认识了什么、老子到底说了什么,进而破解《道德经》的奥秘。

研究《道德经》,必须与《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同参共解,才会得出准确的认识。五经解道,即以经解经也。

《河图》阐述了宇宙的前世、现世和后世,运用象术理论,开创了象(阴阳)物(五行)精(神机、气立)信(八卦)的理论,构建了物质和生命一体运行的模型,奠定了天地人一体的原理。

河图: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河图》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生火,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生金,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与《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恰恰是继承的关系。

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  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

  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  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

  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庄子》)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书大传·五行传》)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

    (《易乾坤凿度》)“河图”的生成数为什么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过研究认为,这是上古人根据五星出没的时间而绘制出来的,其意义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与日月会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与日月会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与日月会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与日月会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与日月会聚。

 

    一为每天的第一个时辰,或农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二为每天的第二个时辰,或农历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依此类推。

洛书: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洛书》的图形,说明了天地间的五运六气的运行规律。

《道德经》的天道理论和道德哲学,根基于宇宙生成和天道运行,只有认识了宇宙生成的奥秘,理解了宇宙运行的规律,才谈得上认识天道。

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论

《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河图》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生之。”两者内涵相同,分别揭示了宇宙生成的顺序和物质演化的内容。

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道德经》之生与《河图》之生,其内涵完全契合。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19/5f44d0cba6964f62863d6b1e9f761c41.jpg

(一)道生一----宇宙成员的形体生成

宇宙的生成需要环境和物质,物质的演化需要动力和运动,这就是老子所叙述的两个“天下母”。

1.两个天下母

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程序之母,就是道的大远反运动,即宇宙第二运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字之曰道”的大远反运动发挥作用而“有物混成”,生成“玄牝”。

“以为天下母”就是生成宇宙的物质之母。作为天地之间的橐龠,以及内部的物质尘埃,尘的总和就是“谷神”,“谷神”经演化而为“玄牝”。

“可以为天下母”的大远反运动,作用于“以为天下母”空间环境内的物质,共同发生变化而生成宇宙。

2.混沌状态的基本状况

在混沌状态下的大气囊内,物质表现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混而为一”状态,形态为一,结构为一,都是所谓的基本物质“尘”。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20]混沌状态下的橐龠内部存在运动,悬浮的“尘”如海浪之“澹”,其运动发出的声音如“飂”而无歇。

3.宇宙的发生--混沌状态结束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的发生就从“塞其兑,闭其门”开始。天地根以某种方式使橐龠壁障上原本存在着的兑和门关闭,使橐龠内外的气体交流通道关闭,从而开启了一动一静的两种变化。

(1)动力的产生

运动和动力是宇宙第一运动的发生,也就是产生了宇宙运动的源动力。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塞其兑,闭其门”[52]关闭了兑和门,也就结束了混沌状态,开始出现了宇宙运动。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这是宇宙运动的源动力,故为宇宙第一运动。

(2)物质的变化

浑浊状态下的物质为“混而为一”之“尘”,当橐龠的兑和门关闭之后,外来的气体流动停止,内部也就“浊以止”,从而发生了“静之徐清”的变化。

混沌状态结束,原先的“混而为一”物质转化为“无物”,此状态“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4.玄牝生成

橐龠内“动之徐生”和“动而愈出”协调运动,形成了运动的“大远反”的折返激动机制,大远反运动导致了物质的变化,使“无物”变化而开始了“有物混成”,进而生成“玄牝”,玄牝就是现代所谓的星球体。

(二)一生二----阳热的生成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是阳热生出的标志。“象帝”就是帝之象,帝之象就是太阳之象,太阳之象就是太阳的光和热。

太阳开始生光生热是太阳的“一生二”,是太阳前体的那个“一”生出了光和热,是为“天二生火”,这个光和热照耀到我们的地球上,我们地球的那个“一”得到了太阳的光和热而“地七成之”,从而大地完成了“一生二”。

(三)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生三”,有了水火,也就阳阳齐全,从而能够“和其光”,阳阳和而生木。生木就是生命的发生,从而在大地上就可以“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四.宇宙生成过程

(一)宇宙的形态与结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的“天地之间”指宇宙的整个空间,宇宙在这个空间之内发生、生成和存在。

1宇宙的空间范围

老子认为宇宙存在着明确的空间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所谓的“天地之间”。

混沌状态下的宇宙空间结构示意图: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19/5fa2468913a2448aa04366c8dd2ee546_th.jpg

2宇宙的边界

宇宙象“橐龠”那样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内部空间与外界隔离,并且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

宇宙的边界结构可以称之为“壁障”,混沌状态下的橐龠壁障上存在着缺口,当“塞其兑,闭其门”关闭缺口之后才形成了密闭的空间,才能开始宇宙生成。

3宇宙的形状

类似于“橐龠”的宇宙大概为椭圆形,有完整的边界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发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胀缩运动。

(二)宇宙的三大运动

1.宇宙第一运动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这是宇宙第一运动运动,是一切动力的源泉。

(1)致动环境

橐龠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具有运动特性的橐龠,具有弹性结构的橐龠壁障,存在橐龠结构和可以关闭的兑和门,使胀缩式运动有可能发生。

(2)致动的结构

槖龠的壁障由特殊的气体物质构成,壁障的位置移动而发生胀缩运动。

(3)致动的力量来源

橐龠之“虚”和“动”的状态表明:橐龠内外原本存在着压力,恰好在外大内小的压力差的条件下,兑和门的突然关闭使这种压力差发挥作用,推动橐龠壁障向内发生位置移动,从而发生“虚而不屈”运动。当回缩到一定的幅度而发生橐龠内外压力差的反转,接着发生“动而愈出”的胀大运动。

这种压力差所具有的推动力,构成了运动的势能,是宇宙的最初动力。

橐龠胀缩运动的机理和单摆机制示意图: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19/7e2a3d0f5dda497bbbd5efb067b65313.jpg

橐龠外/内压力最大值,推动橐龠壁障向内移动,是为“虚而不屈”。移动越过压力平衡值,达到橐龠外/内压力最小值,运动方向反转而成为橐龠内/外压力最大值,推动橐龠壁障向外移动,是为“动而愈出”。

橐龠内外压力差的存在,橐龠壁障的移动性,往复运动幅度的守中机制,压力由正到负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反转,共同构成了物理学上运动的单摆机制,保证了胀缩运动连续不断。

橐龠运动单摆机制示意图: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19/ae91962152f045ce81d795e969d71683.jpg

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势能是一定的移动距离所形成的压力差,当这种压力差积累到恰当的程度,压力释放之时就是新动力的发生。

2.宇宙第二运动

在宇宙第一运动的带动下,产生了宇宙第二运动,就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运动。

宇宙第一运动发生后,胀缩运动对橐龠内的物质产生作用,槖龠的“动之愈出”和槖龠内“动之徐生”共同形成了大远反运动,即宇宙第二运动。这种运动首先使“无物”发生“有物混成”而生成“玄牝”。

宇宙生成之后,大远反运动仍然周行而不殆,作用于整个宇宙。

3.宇宙第三运动

宇宙第三运动,就是“抱一为天下式”的“曲则全,枉则直”运动。

在宇宙第二运动的推动之下,形成的“玄牝”(星球体)以椭圆形的轨道运行,这种运行就是所谓的“曲则全”。两个以上的玄牝运行而体现“前后相随”,所有“玄牝”的连续运行都体现了“玄之又玄”。

老子明确指出“曲则全”是“抱一为天下式”的运动,即第三宇宙运动。

宇宙时空运行图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19/aa64c67ebbee4cdba3f95b8b75ea6cb2.jpg

在第一宇宙运动和第二宇宙运动的带动下,形成了宇宙第三运动,宇宙第三运动形式就是圆周运动,星球体围绕轴心做圆周形运行。

宇宙的三大运动是宇宙生命的体现,运动在宇宙的生命就在,运动正常宇宙的生命就正常,运动紊乱就是宇宙生命衰败的开始。

(三)宇宙生成的物质演化过程

1.由混沌转变为无物

第十四章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橐龠的兑和门关闭导致外来的致浑浊动力停止,“混而为一”的状态失去动力而“复归于无物”,混沌状态转变为“无物”状态。

橐龠兑和门关闭导致了静生浊止,“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的混悬状尘埃发生“静之徐清”而转化为“无物”。在未发生新动力的情况下,这种“无物”状态一直持续下去。

2.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这个时期的关键点,“先天地生”是这个时期的关键性提示,“有物混成”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物理变化。天地生成过程中的一切物质形体的变化都是“有物混成”的过程。

道的大远反运动,在橐龠的中心与边缘之间反复作波浪状推进和折返,作用于物质,使积聚混成之物由小而逐渐增大,按照某种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组合,积聚成不同的球体。形成的星球体称之为牝体,牝体运动可以生玄,可生玄之牝即称之为“玄牝”。

3.天清地浊

有物混成使物质变化,生成星球星体,就是玄牝生成。

空间星球体生成以后,空间布局基本完成,在某个条件合适的星球体上,“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完成“道生一”。

4.阳热的生成

太阳的光和热的发生,是“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就是道的“一生二”。

“象帝”的帝是太阳,帝之象就是太阳的光和热。某一个阴性的星球体生出了光和热,这就是“天二生火”,这个星球体发出的光和热照耀到地球上,与大地之土结合就是“地七成之”,地球获得了合适的光和热就是地球的“一生二”。

阳热生成并与地球结合,是一生二的过程。太阳之光为君火,太阳之热为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有合适的君火和相火就是一生二的圆满生成。

5.五行生成

二生三,阴阳以生,阴阳相和而生木,木生则意味着生命生。

水火已生,水火既济,阴阳和合,则生木为顺理成章之事,生木、生金、生土,共同构成了五行完备的天地,也就能够万物以生,从而天地玄之又玄,万物妙而又妙,生命生生不息。

读懂了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论之后,再看老子的社会理论,就容易理解了。

《道德经》的理论基础

《河图》《洛书》是《道德经》的思想、文化、精神、理论的源头。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个则就是概括、总结、建构理论的原则。伏羲时代的圣人领悟天道之理,创建宇宙天地生成及运转图式,作出了《河图》《洛书》,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开创了初始的源流。

《河图》《洛书》创立阴阳术数,五行运转,五运六气,建构天道地理,出入宇宙天地之间,阐明宇宙天地的前世、现世、末世之纪,洞悉微妙玄,知下而明上,溯往而开来,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之源。

《河图》《洛书》之深厚内涵还没有完全被后人认识清楚,但是其构建的初始文化,开启万世文明的丰功伟绩是独一无二的。老子正是在伟大先圣的思想启迪下,经过自己的研究思考,创作出《道德经》这样伟大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经》是《河图》《洛书》之天道理论的延续。

《河图》《洛书》是百经之父母,《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直接来源于《河图》《洛书》的思想,三经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了伟大的创造性的发现,并且提出了其时代最高文明的理论。

《易经·系词上传》第十一章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所见,圣人所识,圣人所则也。伏羲如此作《河图》《洛书》,老子亦如此,取“象物精信”而用之,故识天道而作《道德经》。

天生神物者,日月。天地变化者,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天垂象者,阴晴圆缺、风雨雷电、雾露霜雪。河出图,洛出书者,《河图》《洛书》之图式也。

在研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时候,把《河图》《洛书》《易经》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把《黄帝内经》作为《道德经》同时代的经典著作,认真加以研究和理解,互相参照,互相补充,对比研究,方为全面准确,才能够得出圆满合理的解释。

以参天大树来比喻中华文明,《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根,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形象思维、天道理论、三世之说、阴阳五行、大象术数、五运六气。《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是中华文明之主干,此三经继承发扬了《河图》《洛书》的天地人一体的思想,分别阐述了有关天地生成和运行的天道思想,有关天地间五运六气运行的地道思想,有关世间万物生命规律、人类人体与天道的天人合一思想。诸子百家是中华文明之枝,一切经世致用之学是中华文明之叶,是天道思想指导下的具体理论。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就是中华文明的丰硕果实。

在思维方式上,中华文明在认识世界时遵循整体认识、具体分析、抱一守一的原则,以阴阳五行之辩证逻辑为主,构成了立体全面的辩证结构,比单一线性的矛盾对立关系的辩证要实际和实用得多,这样所得出的认识与宇宙实际状况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更大。

《易经》重阳,重功能,以“变”为主,主要论述后天事物的变化和运动。动为阳,为功能,动生变化,变化和变化规律为“易”,易的原则以及其引导出的规律为“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道德经》重阴,重物质,重根本,重物质的变化,一切均为道生之,故以“生”为主,主要讲宇宙之发生发展。阳化气,阴成形,成形为生,所生者主要是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就是阴的变化。《道德经》以生为主,“生”故以阴为本,以物质为主。

《黄帝内经》讲生命,讲人体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生命重阴阳平衡,重阴阳协调,和则生命旺盛,故以“和”为主。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身与宇宙息息相通,原则相同,性命相同。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天地的五运六气相应相和,演绎着多彩的生命。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三经综合概括的精神实质就是阴、阳、和,概括了宇宙、天地、世间万物生命的一切。阴、阳、和的实质就是生命的实质,搞通了阴、阳、和的内涵,也就明白了宇宙天道,也就明白了天地人一体共生共荣的道理。

必须把三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研究,同参共解,联合应用,更能造福人类。

《黄帝内经》的思想得到了实践的证实,《伤寒论》就是验证《黄帝内经》的实用术数体系。对应天道的五运六气运行,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以和为用,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欲识《河图》的精神,不能只满足于认识其表面现象, 《河图》精妙无比,奥秘非常,内蕴宇宙天地生发之真相,总括世间万物生发荣辱之天机,非寻常图式可比拟。

《河图》乃三维立体之图式,其中本来存在着宇宙三世之奥秘、天地之精微、五行之运转、性命之本质。《河图》首论先天生成,先天转后天,五行生成完全之后,后天运转生成万物,生生不息,天长地久。《河图》中又蕴含有未来地老天荒的信息。

观察《河图》,其图式本身是现世的五行运行图式,其前世的先天生成图式隐藏于现世图式之中,存于生数与成数中间。现世图式的损坏就是转向后世的开始。

《河图》先天生成过程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与《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联系在一起,二者共同以“生”为主线,以“生”为核心;先“生”而后运,也就不难理解《河图》与《道德经》的继承关系了。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这句话简直是对《河图》现世五行性质及其运行规律的明确解释。《河图》是宇宙天地的立体图式,是人的生命的生动图式,《河图》的天地、左右、水火,形象的说明了阴阳的属性和运动。《黄帝内经》继承了《河图》的思想,并且非常精准的阐释了《河图》的思想内涵。《道德经》继承了《河图》的思想,阐述了宇宙天地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规律。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聆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智慧!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

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

何故哉?

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

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

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

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

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

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

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

“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居之安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
花好月圆人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