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唐捐:老聃,真吾师也!道可道非常道。

标签:
太初有道合道而行老子道德经文化内涵刘先银博客 |
老子道德经
原文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jī
bàn)。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曰:冲气以为和。
曰:玉汝于成。
曰:功不唐捐。
孔子问礼,曰: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问礼,曰: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问礼,曰:老聃,真吾师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总纲:道是無,道是有。“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無与有是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常無与常有。本质与现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因此本章第一句是提出一大道,当然老子没有正面说我的大道是什麼,他只是说我的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然后第二句指出道的特点,即道通过“无”“有”化生万物。第三句则是落实到人的修养层面来讲。
【译文】
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
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
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5.因此:
6.常返永恒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
7.常往暂存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畴。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道之有(可道),是现象,道之無(不可道),是本质。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同样是现象“有”与本质“無”组成的整体。身体是人的可见的现象,灵魂是人不可见的本质。想要了解你自己这个人就是要透过你的身体体悟生命的本质特征的灵魂。现象+本质特征的灵魂=您自己这个完整的人。
【导读】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常無(﹦无),常有(﹦有);無(天地始),有(萬物母);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译文】“道”,如果可以言说,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了;“名”,如果可以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了。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即“有”,是演生宇宙万物的母体。所以,“道”是不显现的,要经常从无形体的角度去领悟和观察“道”的奥妙,又要从事物经常显现的形状,区别万物之间的微妙差别。显现和非显现互相存在,无和有相生却名称不同,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题解】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zhuān]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此章是老子的《道德经》的开篇,文中,他提出了“道”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但又不得不借助“名”去解释。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论是“道”还是“名”都是歧义重重的。何谓“道,可道,非常道”?
【注释】①道:这是老子文章中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老子的哲学是活生生的,其原因皆由“道”生一切。其实在老子的文章中,“道”有不可名状之妙,也是歧义重重的。“道”作为哲学范畴的意义,相当于现在的“事物的规律性”“自然法则”“事物的规则”和康德的“先验综合系统”、黑格尔的“绝对理性”、柏拉图的“Idea”是基本相同的意义。
②可道:可以言说。这里的“道”作动词用。
③常:与“恒”通解。
④无,名天地之始:道无形体,它首先产生了天地,故曰:天地之始。无是“道”的借代词。
⑤有,名万物之母:“有”是天地的借代词,天地产生了,万物也随之而产生,故天地是产生万物之母。
⑥妙:事物演化道理的极致。
⑦徼:边界。这里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界限。
⑧玄:深黑色,意思是深远、看不透。老子常用这个概念形容“道”之深奥。
-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的『道』是宇宙的本体、空、虚空,它是无边无际,里面又蕴藏着无限的能源。「而用之或不盈」就是用之不尽,任凭怎么用都是用不完的。宇宙蕴藏着无限的能源,现在科学家研究如何转换太阳能,这样就不用考虑石油危机,事实上更究竟来讲,宇宙的能源是无边无际、用之不尽,可以不断的演变出所有的现象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银河系…。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是代表非常深的万物之宗,所有现象界的日月星辰、你、我、他、一切动植物的所有总源头,都来自于「道」。你、我、他、我们生命的总源头,都是来自于「空」、来自于「道」,基督教讲是来自于「上帝」,但是「上帝」不是某一个有形有相的大力神,是指整个「道」、整个「空」、整个的法界大自然。
如果慢慢去体证、慢慢去了解,体会到原来你、我、他、我们都是「本自同根生」,虽然我们的外相、组成不同,但其实根源都是相同的。不但「地、水、火、风」相同,包括「空」也都完全相同。外相的差异是为了让我们方便辨识区分,而且正也是现象界的一种玄妙现象。
当因缘条件稍微有所不同的时候,基因、DNA、生命密码就已经不一样。虽然夫妻很相爱、生下子女,血缘里面有相同的地方,然而还是有不相同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独一无二的存在,这就是现象界的奥妙,因缘错综复杂变化之后,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是变化无穷啊!不要只看到外相,就认为我们好像不同,事实上我们完全都是「本自同根生」,如果能够体证到这方面,就体证到「一体世界」。《心经》所阐述的就是「一体世界」,如果能够体证到「空」,看到我们所有的总源头是来自于此,就像一整串的粽子,虽然一个个不一样,但是上面的总源头都是一样,是整串吊起来的。
「湛兮似或存」真的太奥妙了!因为「空」、「道」看起来好像没有、又好像有,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但又是这么的奥妙无穷、若有若无,这就是「空」、「无色界」,因此佛陀就主张要体证「空」,必须从现象界去观察、了悟之后,对现象界的「空」才能够清楚看到。
如果直接契入「空」、契入「涅盘」、直接去看「道」,是很不容易看到的,除非真的是属于大利根性。但是在地球上,能够直接契入这方面去看的,不多啦!所以佛陀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一步一脚印的逐步去看。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天地万物这些,包括「能源」这些是怎么来的?「象帝之先」就是在有「上帝」或是「天地」能够孕育万物之前,就已经有了。如果我们一路一直往上追溯,太阳系、银河系是怎么来的?答案还是来自于「空」。包括物理学家认为是一个大爆炸的开始,但是大爆炸的这些能源怎么来?还是来自于「空」、还都是来自于「道」。「象帝」就是现象界的天地,能够孕育万物,但是有太阳系、银河系之前,这些能源又都是散播在整个虚空中,就是「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用之不勤」就是用之不尽,「谷神」是形容无边无际的宇宙本体的「空」、「道」。「道」是不生不灭,佛教也讲「空」,《心经》讲「空」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都是直接诠述这方面。老子同样体证到「谷神」、「大道」,是不死的、不会死的。
「是谓玄牝」「玄牝」能够化育万物,佛教讲「『空』能够生妙有」。「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空」蕴藏「能源」,再慢慢凝结成各种「物质」-日、月、银河系、太阳系,有天、有地就能够孕育一切植物、动物。所以「玄牝之门」就是整个「道」不断在演变、孕育万物的过程。「是谓天地根」是所有现象界、银河系、山河大地的总源头。「天地根」诠述「道」是所有现象界的总源头,「空」能够生妙有。
「“绵绵”若存」不断生生灭灭的变化,一直有生、有灭,好像没有、又好像有,但又是不生、不灭,这些都是在诠述本体与现象界的微妙关系。「用之不勤」是用之不尽。整个「道」化育万事万物、现象界的一切过程,就明了它是不生不灭、用之不尽的。
-第25章-(本章是直接讲述宇宙本体方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知曰『道』,强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有物混成」的「物」,指的不是「物质」,而是一个现象界实体的存在,也就是「道」、「空」的存在。「有物混成」是浑浑沌沌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但却是儒家所讲的「无极」,一种混沌的情况。「先天地生」在太阳系、银河系还没有产生以前就存在了。
「寂兮寥兮」无形、无体、无声,都是在诠述「道」的实相、「空」的特性,「独立而不改」本来就存在,不管现象界再怎么生生灭灭变化,都是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都是如此的存在,不管现象界再怎样生生灭灭的变化,「宇宙本体」就是如此的不生不灭,「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道」是所有日月星辰、天地、太阳、地球,以及一切众生的母亲、总源头。在实修的过程中,去了悟「天地父母」的实相,进而去体证到,才能够了悟生死大事。「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一个浩瀚宇宙、无边无际的本体存在,我不知如何去称呼它?「空本无名、道本无名」「字之曰『道』」只能够勉强称做「道」。
但是不要又在文字的「道」上面绕,事实上就是在诠述宇宙的本体,要我们直接去看到宇宙本体,不称之为「道」也可以,要称做「母鸡」也可以,「母鸡」能够生小鸡呢!因为只是一个名相而已。所以,佛陀就以「空」、「法界」诠述,耶稣就称之为「上帝」。事实上都是相同的,指的都是相同的月亮、「道」、本体。
「强名之曰『大』」只能勉强跟大家形容,因为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无边无际、无所不包,不只是整个太阳系,整个宇宙的银河系也都全部包含在无边无际的「道」、宇宙的本体里面。「大曰逝」大到没办法看到它的边际,「逝」好像消失、无边无际,无法看到它的边际。「逝曰远」太遥远了。现在天文物理学家在地球外层空间的轨道上面,装设一座「哈柏太空望远镜」在运转,可以不受到大气层的干扰,是非常高度精密的一项科学仪器,它连120亿光年外面的银河系都可以照射到、看得到。
但是纵使这样,连天文学家也不敢说已经找到边了,因为现在的天文知识,常常是推翻掉以前很多的天文知识。具备这些观念之后,明了今天所建立的天文知识,也不能够断定这样就已经是究竟了。虽然现代的望远镜已经到达极限,但是天文学家还是存着保留的空间,只能宣称现在可以实际拍摄到150亿光年外面的银河系,但是还不敢声称已经发现到宇宙的边。
如果找到了边,然则过去、再过去的那些呢?宇宙是无边无际的,佛陀也了悟到不必耗费那么多的生命,一直去追究宇宙的边在哪里,因为它是无边无际。
但是如果一直要追…,则「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远曰反」就是一直去看到无边无际,假设在地球上架着一座比「哈柏太空望远镜」还更精密的仪器,能够看到无边无际的望远镜,如果它一直往前看、向前看,向无边无际遥远的地方去看最后的尽头,然而在最后镜头所呈现的竟然是看到自已的背影。
就是这里经文所讲的「远曰反」,一直远到无边无际的尽头,竟然是返回到来看到自已。这里的「起点」跟遥远尽头所找到的「终点」,竟然是在同一个点,就是涅盘彼岸。我们一直去找涅盘彼岸,所找到的涅盘彼岸,竟然就是在当下、现在,涅盘的彼岸竟然是在此岸。就像说要到他方世界去找净土、找极乐世界、一直去找、找、找…,找到最后竟然发现净土是在这里,所谓「心净佛土净」。当我们真正了悟现象界、宇宙实相存在的真理之后,竟然发现解脱就在当下。所以,要到哪里去找「道」?到哪里去悟「道」?都是在当下、现在,不必到心外去求。
【幻灯片】
上述《道德经》所讲述内容都是关于「道」、「空」、「宇宙本体」方面,一般众生不断在跪、在拜、在求,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不安、内心的苦、内心的烦恼,每个众生都想要找《解脱道》,以求安心之道。佛教徒要找解脱,道教要找解脱,基督教徒也都是要找解脱。众生不断一直在求道、觅道、修道,是因为众生不了悟「道」,不知道生死大事,不知道家在哪里,所以不知道回家之道路。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一直持续存在,于是就到处去求安心之法。但是这些都只是一些方便法,当你做了之后没多久,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着。
有的人就跑到深山退隐,要去修道、成道、证道,但是却不知道真正的「道」是什么。你在深山这里修练,还是找不到「道」,还是成不了「道」。虽然要修行的人这么多,但是能够究竟解脱的却是不多,因此要有正确的闻思、正确的体认。
以佛教来讲,玄奘大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不断在求道、觅道、修道。在这求法的过程中,为了解脱,行走八千里路云和月,粉身碎骨在所不惜。从中国地区一直走、走、走,经过敦煌、西域、帕米尔高原,又绕一大圈来到印度留学取经,再走回中国,前后总共十九年,都是用生命在求道、觅道、修道。
虽然众生在求法的外相上有所不同,同样都是在觅道、求道、修道,都在寻求解脱。你、我、他、众生像是海中的鱼,我们跟大海是一体的,却不知道大海在哪里,所以感觉不到大海的存在,于是就在海中一直拚命寻找大海。「大海」代表涅盘彼岸、代表「道」,我们就浸泡在「道」之中,但是却还要到处去觅「道」、到处去找「道」。
以基督教来讲,你就在上帝的怀抱里,但是却不知道上帝在哪里,一直要到处去找上帝,或是到他方世界去找上帝。佛教也是一样,你就在净土里面,但是你不知道、没有发现,还要到他方世界去找净土、找极乐。
事实上,整个「觉醒」的过程就是好好活在当下,好好的去看、去照见到,原来你就浸泡在「道」之中。如果能够发现自己原来就浸泡在「道」之中,就是体道、悟道而行道,才是真正的「得道」,这时候就是大安心大自在。所以「朝闻道,夕死可也」。
由于我们把「道」变成很抽象,包括佛教讲「空」,也都变得很抽象,于是就在文字堆里面一直空性、性空、顽空、断灭空,不断的在文字堆上面绕,然后见诤不断。老子用「道」形容,于是大家也拚命要修「道」,但是却看不到「道」就在眼前、就在当下,不但没有离开我们,而且每一分、每一秒都跟你溶为一体。
所以,要看到「道」,就要让我们回到现象界来看,以「本体」而论,这背后都是「空」,也就是老子所讲的「道」-宇宙的本体。但是要体会现象界存在的奥妙不容易,从「空」里面就能够演化出万事万物。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道生一」。「无极」就是老子所讲的「道」,也是佛陀所讲的「空」,但是这样我们还是看不到什么。
在「无极」、「道」里面,因为「空」蕴藏无限的能源,然后会慢慢凝聚,于是形成星云。「无极生太极、道生一」的现象产生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因为星云一定会转变、转动,「诸行无常」,现象界的一切存在,一定是在流动变化。
在这个流动变化之中,物质有轻重、密度比例的不同,一定就会不断的旋转变化、错综复杂的变化,就是「道生一,一生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道生一」,然后「一生二」,不断的一直在变化,又有阴、有阳。更具体来讲,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会演变成「两仪」,「两仪」本身只要有能源继续补充,又会不断的分裂,就像一个受精卵是个「一」,还没有与卵子结合以前,就是在「无极」的情况,当精卵结合之后,就是进入「太极」的情况,然后受精卵又会慢慢的分裂,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又会变成四个,只要有能源继续供应,就会不断的分裂,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不管再怎么大的宇宙天文,或是再小的细胞、细菌,整个演变的过程都是这样,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相同的诠述。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然后又会一直再演变、变化。现象界实际存在的现象,可以让大家了解「无极」。「无极」是实际的虚空,以幻灯片拍摄实际存在的「道」,称为「无极」也可以,称「空」也可以。
「虚空」蕴藏着无限的能源,从大爆炸开始,或是星球的爆炸也好,它一定会释放出相当巨大的能量,于是散播在整个虚空之中。当遇到因缘具足的时候,又会慢慢的从夸克、然后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分子、物质…一直的产生出来。这就是从「能源」、然后慢慢转换成「星云」出来。
这就是孕育星蛋的「老鹰星云」,虚空的星云怎么来的?就是从「道」里面的「能源」转换过来的。这是实际存在的「蔷薇星云」,因为很像玫瑰,也可以称「玫瑰星云」,这是用「哈柏太空望远镜」拍到实际的存在。
从一片星云里面慢慢孕育演变,在里面的一个角落会慢慢旋转,然后有阴、有阳,不断的一直旋转,然后慢慢脱胎出来形成一个「太阳系」。
星云中间的压力最大,形成「核融合」反应之后,就形成太阳,旁边这些就慢慢形成其它的行星,这些都是实际拍摄到星云里面星蛋孕育的过程。从星云慢慢孕育的一个过程,再看到实际「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从一片广大无垠的虚空里,产生星云,里面随便一个角落慢慢的旋转、旋转,然后中间慢慢产生高温、高压,于是渐渐的燃烧,产生「核融合」反应,一个「太阳系」就这样形成。
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现在太阳出来了,地球也渐渐出来了。「道」就是初始的虚空,然后慢慢的孕育过程,整个「太阳系」就形成出来,有天、有虚空、有太阳,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就是有太阳、有地球、有虚空,然后有天地父母的孕育,整个「太阳系」就这样出来了。
一个大家庭之中,有太阳、有地球,有天、有地、还包括虚空。「一生二,二生三」的「三」就是太阳、地球、虚空,于是万事万物就这样慢慢诞生出来。地球的诞生过程也是这样,从「星云」慢慢的演变,中间形成太阳,旁边就形成地球。地球的最初形成也是一样,非常高温、高热的,本来就只是「能源」的聚集,从微细的粒子慢慢形成,到后来就演变出「现象界」的一切出来。
这时候由于因缘还不具足,地球的动物、植物尚未出现,然而因为地球前面高温形成的熔浆带有水气,水蒸气会向上凝结,当因缘条件具足的时候,就会形成下雨的现象,慢慢又聚集形成湖泊、海洋,于是有大地、有流水、有空气、有阳光…等,「地、水、火、风」慢慢的化育,整个地球就这样形成了。从原来的熔浆慢慢冷却下来,有太阳、有地球,有水、有火、有风,生命就开始慢慢的化育,然后有动物、植物,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一直演变出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于是众生就这样孕育出来,就是真正的「创世纪」,这背后不是有一个上帝、超级大力神在操控、掌握,是整个大自然法尔如斯在运作。老子讲「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啊?」只知道「象帝之先」,有天、地之前,就已经有一个「道」、「虚空」、「宇宙本体」的存在,就像一只母鸡窝在这里、蹲在这里孵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有天、有地,包括「空」慢慢的化育,孵出这么多的小鸡出来,哪一个不是天地父母的化育、养育?有的人讲「我是我父母生的!」但是你的父母又怎么来?还不是整个天地、万物的化育,你说「我还有祖宗」,但是祖宗一直往上追溯,又是从哪里来?不也都是从整个天地的化育,包括你我诞生之后,现在每一个当下,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你什么时候离开过天地呢?什么时候离开过「道」呢?
众生都是脚踏大地、头顶「虚空」,然后还要喝水,也有阳光普照、空气…,「地、水、火、风、空」不断的孕育,就是整个「道」、法界的孕育,一切众生才因此孕育出来。以「道」的本体而言,由我们台湾再扩大到整个地球,是不是也都浸泡在「虚空」里面呢?如果没有「虚空」,地球是不能存在的。一棵树就代表每一个众生,一切动、植物都是脚踏大地、头顶「虚空」,存在于空气之中,也需要水份的供应,还有阳光的普照,浸泡在整个「空」里面。
天地是一切动物、植物、万物的母亲,如果要追溯更深远,都是来自于「空」、来自于「道」。一切动物、植物,虽然外相上面有所不同,有男、女之别,有人跟其牠动物之别,但事实上都是同根生。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体悟到这些,就会以平等之心善待一切众生,而且「身见」也会破除。我们的长相是这样,也不是我们要这样,不是我们在决定的,这也是让我们看到法界的奥妙-「缘起甚深」、「玄之又玄」。
「为什么你的嘴巴是长得这样,而我的嘴巴会变成这样呢?」不是因为修行修到最后才练出这样的长相,这都是法界的奥妙,有没有看到呢?我都在跟你们示现、讲经说法,有没有看到呢?去现观大自然的一切现象,老子讲「玄之又玄」,为什么我这只骆驼是双峰?而你就是单峰呢?不要在这里比较大小,双峰不是我骆驼本身在决定,单峰也不是你的错啊!你比较小,也不是你的错啊!不用在那里计较,要去看到法界的奥妙。
我是金色、是其它的颜色,不是我本身在决定,都是法界缘起的奥妙,我们一切众生你、我、他就像水中的鱼,都浸泡在「道」之中,浸泡在「空」里面,浸泡在上帝的怀抱里面。当我知「道」了,就不必心不安的到处去觅道,现在可以安心了。
太阳每一秒钟以四百万公吨的不断燃烧自己,然后每天每分每秒不断把「能源」运送到地球,在太阳系的地球上所有一切动物、植物,生命能源的总源头都是来自于太阳。你能够工作、能够做什么,包括石油、电能…种种能源,慢慢深入去追溯,能源是不是都来自太阳呢?包括我们所吃的食物,以及食物的所有转换,能源也都是来自太阳。
太阳系的这些众生,能源都是来自太阳,我们的生命与太阳都是息息相关,能不能看到太阳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有没有对太阳感恩过呢?我们就是水中的鱼,就是浸泡在「道」之中,但是你知道「道」在哪里吗?众生就像水中的鱼,却是不知道自己就浸泡在水中,还到处去找水在哪里?你就浸泡在「道」之中,却不知道「道」是什么?还去那里修「道」、得道、觅道?真的要得「道」,不是用「有为法」苦修出来的。
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浸泡在天地之中,没有大地的孕育、支撑,怎么能够奔跑呢?怎么会有一切物质、政治种种设立呢?不要以为当了一国总统,然后就很「摇摆」(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你、我、他都是天地的一份子,都是浸泡在「道」里面,都是浸泡在「空」里面。众生就像同一串肉粽里面一粒一粒粽子,上面的太阳普照下来,你、我、他都是浸泡在阳光之中,都浸泡在「道」之中。
如果无法不了解、无法去体会,内心的不安一定会透过种种方法去找「道」、找安心。如果没有从根本核心切入,你的心、你的苦、你的不安都一定是存在的。没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内心就是一直不安,能不能看到你、我、他都是浸泡在整个「道」之中?老子一开始就直接切入「本体」,让我们了悟生死大事,你能不能看到呢?
这一张是「太极」,事实上我们都是来自同样的源头-「无极生太极」。「无极」就像一个「虚空」,会生出「太极」,然后又会不断的变化、演变,生出「两仪」。但是不管再怎么变化,都是来自同样一个源头,然后「两仪」不断的再变化下来…。不管再怎么变化,我们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源头,而每一个点的开始,又会不断的变化,就好像一对男女组成一个家庭,或是说一对老鼠组成一个家庭之后,会一直繁衍下去。
根据《圣经》的记载,最初亚当与夏娃组成家庭之后,其它的家庭人员、人类众生就这样一直产生出来,都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只是使用不同的语言、名词而已。
你、我、他,一切动物、植物,不管外相怎么千差万别不同,但是心胸、视野要提升、往上看,看到我们都是来自同一个源头,当我们看到之后,才会真正体道、悟道而得道。要看到最上面源头的「空」,才能够溶入一体的世界,所有的瞋心也才会消失。当你体证到跟一切众生是一体,就不会有瞋心,会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众生,十个结会一一的断除。
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但是鱼儿本身未必能够知道,人类也一样在「道」、「空」之中游来游去,你有体悟到吗?如果能够好好去求证、好好去体悟,就会越来越自在,迈向究竟解脱。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有所了悟呢?「不待时节因缘」。如果能够真的归零,以下课程内容下来,就会有相当多的体悟、震撼。
把老子智慧的精华、精髓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非常不容易!必须要有天时、地利、还有人和。「地利」就是没有山头背景,大家能够站在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场。「地利」就是必须要各方面的因缘条件。「人和」必须要大家有相当的素质,你们身心要柔软到相当的情况。这时候因缘条件具足,才能够讲出老子思想的精髓,我们不是归属定位于宗教信仰方面。
二千多年来众口铄金,说是祭祀之器,依据呢?沒有,猜测而已。
《论语·子路》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行为能知有耻,出使四方,而不辱没君命,可称谓士。)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以德行来治国理政,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其它的星辰便会自动在周围旋转运行。)
《论语··政篇》子曰:“君子不器。”
若连“君子”与“器”的辞义都不清楚,只能是辞不达意。
《论语》中的名句,绝大多数被后古之人和今人误解,
因为后古之人和今人迷信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对“君”的错误解释。
四言句,若有两个辞不能正解,怎么可能正确解读句义呢?
“器”一辞的辞义是什么?会意字,查阅《甲骨文大辞典》、《金文大辞典》就会意了;古之人沒有查阅的条件,但今之人有啊…。
器,席镇,明式家具风行之前国人压席之物。
君子不器,言君子(国君)的正位是居中为政以德,而不是起席镇的作用。
论语,论政之语;为政以德,德政也(孔子论政的核心理念)。
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君子如玉,但君子不是玉;
士子如玉,但士子是玉。如玉镇,镇席四角;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方可谓士。
異俗章第二十
絕學无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享太牢,若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纝纝兮,若无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译文】
1.“最高的智慧是没有忧愁的”,“把学问做透了,就会没有忧愁”。
2.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3.荒野啊,广漠无际。心田若是荒了,就不能安定灵魂的归属。
4.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唯独我淡泊浑然,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疲惫沮丧无所归居。
5.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若有所失。我憨厚若愚的心灵啊,混沌而无暇。
6.世俗之人昭然若示,我却昏昏檏檏。世俗之人明察秋毫,我却混混饨钝無有分别之心。
7.恬淡啊像深邃无际的海,飘逸啊像无拘无束的风。
8.众人皆有图谋,而我却冥顽而鄙啬。
9.我尤其异于世俗的可贵之处,就是珍爱哺育万物的母親。
【题解】“最高的智慧是没有忧愁的”或者是“把学问做透了,就会没有忧愁”。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唯独我淡泊浑然,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疲惫沮丧无所归居。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有所遗失。我憨厚若愚的心灵啊,混沌而无暇。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冥顽而鄙啬。我这样与众不同,贵在复归于婴儿啊!
食母就是婴儿。全书老子多次提婴儿。就在本节中也提到“婴儿”,“如婴儿之未孩”。“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又比如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又如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与耶稣的人生追求,你会发现他们的发心有着惊人的一致。老子的人生追求:“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子的人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释迦牟尼的人生追求:“若人生百年,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耶稣的人生追求:“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么”。
20.绝学无忧。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者,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三句话,分别讲的是闻道,明道和成道。本章接着上一章,继续更加深入具体的阐述道不为而成的道理。
为学日益,说的是,如果是要去了解天下万物的道理,那么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这是没有穷尽的。学习这些知识,对于了解具体的事物而言,它好像每天都能让人有所增益。而对于为道而言,这些知识却是其知弥少。因为越是学习这样的知识,那么就越来越不可能闻道。
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呢,损的是不道。因为道是不行而知的。所以,行了多远,就还得返回来。学了多少知识,都得弃除掉。这是为道之损的第一步,只有弃除了世俗的行知,返回到道中,才可能闻道。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损之又损。为道之损,完成了第一步,损掉世俗的行知,便能闻道。闻道之后,接着进行为道之损的第二步,继续损掉物象名实之见,进入恍惚昏默无物无状之境,便能明道。明道,则不见而名。
为道之损的第三步,虽已明道,但是还要成道。明道之人,若以道可为而成之,那么就不可能成道。所以,要继续损掉明道之人的为道之为,如此,才能成道。
无为而无不为。闻道,明道,成道。都已经完成。说明,大道已成。圣人既已成道,则其以玄览而观天下之往复,以不言之教而运万物自然,以无为之益而养万物之生生不息。是谓,无为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无为,说的是圣人行无为之事。无不为,说的是,唯有圣人无为,百姓才能各行其是,各为其所。天下万物,各得其所,这便是治天下的无不为。
好比说一家公司,上面是领导,下面有很多员工。公司里面,有很多事务,如果领导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很有为,这样真的好吗,一点都不好。真正的领导力,是让员工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自己看着他们如何表现的更优秀就可以了。
员工们把公司里面所有的事情都处理的很妥善,他们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在收获酬劳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就感,公司业绩也蒸蒸日上,这便是对于一家公司而言的无不为。让员工成功,让员工有成就,这样的公司才能成功。侯王治理天下,也更是如此,让百姓自然而然的成其所成,天下便能大成。
侯王若取天下,在闻道、明道、成道之后,必须要笃守无为之道。以无为而取天下,百姓自会前来归附。如此一来,天下不为而得。这便是不为而成的道理。
事是为的一个后续动作。但凡有为,则必有事。无为,则必无事。反过来,只要是无事,说明侯王一直在笃守无为之道。而一旦有事,则说明,侯王已经背离了大道。而一旦背离了大道,以有事取天下,那么就会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道,不为而成,为者道损。取天下,不事而取,有事者则失。不为而成,不事而取,天下稀及之。
-------------------------------------------------------------------------
道德经丨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