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手工6月刊 专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

标签:
美食 |
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随后推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耗时13个月制作的美食纪录片,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纪录片收视之最,几乎家喻户晓。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除了介绍美食之外,比第一季更多地触碰了社会现实层面的内容。本期专访总导演陈晓卿,听他讲一讲背后的故事。
专访陈晓卿:讲述舌尖背后的
特约采访/海菲
中国人擅于把最平凡的东西做出最极致的味道
中华手工:《舌尖2》中七集加上花絮,总共有八个导演。在风格上您如何统筹?
陈晓卿:从前期的调研开始大家就在一起工作,这样在故事选取上有个统一的外观。每个导演拍摄回来,中心组要看素材。第一个故事要剪出来后,我看看是不是“舌尖”?
逻辑上的分配会有两个主题:深度、美食。若按照这个逻辑,大家呈现出来的都是一样风格,到了后期剪辑时我甚至鼓励他们要有个人风格化的东西。这批导演都是有才华的年轻人,比如《三餐》导演丁正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他的那集直视社会现实。每一集的样貌会有一些差异,叙述的方式会有一点点个人的味道,而且我鼓励他们的坚持。
中华手工:大众都认为解说词带着家常的文艺风,是如何确定风格的?
陈晓卿:解说词流程是导演自己写,然后由制片人审一稿,我审二稿,沈宏非审第三稿,最后我和分集导演一起审最后一稿。我们解说词改得最多的有十几遍,基本上都是字斟句酌,当然保不齐里边会有错误。但我们很仔细。
…………
手工艺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习惯
中华手工:两季片中透着浓郁的手工情怀,您对手工艺是不是特别情有独钟?
陈晓卿:我非常喜欢,但自己的手很笨,没法从事手工艺。早前,我甚至想过要拍任祥老师出版的《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那本书,我很喜欢里面馥郁的东方之美,但我目前没有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我是这样理解手工艺的——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习惯。
中华手工:观众都在讨论第一集《脚步》中取蜂蜜那一段抄袭了国外《人类星球》这部作品,您怎么样看?
陈晓卿:我不同意抄袭这种词,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有致敬的痕迹在里面,但是结构不一样,恰恰我鼓励导演从电影艺术里边汲取营养,且有些集做得非常好。比如《家常》的邓洁导演,她喜欢《饮食男女》、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会在那一集里隐约感受到像《秋刀鱼之味》这样的片子。我觉得这是一种致敬吧!
…………
全世界的纪录片都是在讲人的故事
中华手工:早些年您是站在摄影机背后的那个人,而现在您是总导演。这种工作身份的转变,让您对自己作品的艺术控制上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您又是如何体会这种变化?
陈晓卿:实际上我更喜欢站在摄影机的背后和自己的团队在一起,那个更过瘾一些,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时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总导演比导演还要后退一步,更多的是出想法,控制整个流程的推进,更像一个指挥家,但是真的很喜欢战场拼刺刀的感觉。
…………
想了解全部《舌尖上的中国》背后完整的故事,请关注中华手工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