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的名义
(2009-07-29 06:02:54)
标签:
杂谈 |
中国人做事向来讲究师出有名,《论语·子路》里就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中国人在做任何事时都喜欢假借某个名义来实现想要做的事。
如果是件好事,那也就没什么可谈论的了,倘若是件恶事,却假以正义的声名来实行,那不仅仅是欺骗,更是一种被粉饰的暴行了。大凡政治家们都喜欢干这类事,1948年小蒋在上海打虎,以“整顿金融秩序”名义推行金圆券币制改革 ,只用了短短六个月的时间让整座上海城百姓倾家荡产,搜刮力度绝不亚于古罗马暴君卡拉卡拉以“维护共和体制”名义剥夺罗马公民的遗产税。
政治经济尚且如此,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比如艺术。
今天的官方艺术体制并没有怎样的改变,还是以“繁荣文化发展,多出精品”为名推出展览;不少艺术家早已对此嗤之以鼻,他们以“发扬个性,东西方平等对话”之名生产商品,换取大量美元;画廊、拍卖会则以“推动市场经济”为名买空卖空,赚取巨额利润。大家有各自的道理,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各自的理想而活。
物质社会诱惑太多,于是自诩清高的艺术家们为了掩饰自己的利欲熏心,不免会寻找出各种各样的藉口来标榜自己的定力。这类藉口往往是一派冠冕堂皇,正义凛然,这样的风气带动了成千上万的报考艺术类考生,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种“为艺术献身”的理想充溢在胸膛的感觉,但是我们也见识到这些多的离谱的考生并没有给中国整体艺术水平带来多少长进。反而将艺术应该有的尊严也变得更加淡漠了。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所谓的出师之“名”,都是一句句空洞的口号,一堆堆看似繁花似锦的大肥皂泡,是自己安慰自己用的心理诊治工具。
我一直生活在体制里,不太懂艺术市场,不过我在这个体制下倒看过缤纷现场的种种丑态,总会升起人世真好玩,有时也很好笑的感觉。某个展览会上条幅、前言中都是表明大道理,让人看得血脉喷张,但接下来敬酒、被敬、上镜、开会、握手、签名、寒暄、正装、端坐、微笑....大人物们面带严肃的接受小人物们趋炎附势,小人物们暗暗夹起尾巴,蛰伏起来暗暗等待竖起尾巴的机会。在这里,你看到的都是以艺术的名义在玩人事的争斗。
如今我再也不愿看艺术家的访谈,那里都是假话、大话,好像都是说自己是极具使命感而视金钱如粪土的。我更不相信中国还有文人画的存在,画界清俊通脱的文化人都没有了,更不能凭几句话就相信画家画得那是文人画。以艺术的名义从事名利的勾当,有点让人恶心。
更有甚者,昨天我读《知音》,里面有一篇讲某高校艺术系男学生强奸女同学未遂的,这兄弟最后交代“我们搞艺术的对遇到的漂亮的女孩儿都会情不自禁....”,我靠,对美好事物作出反应是正常的,但以艺术的名义脱人家小姑娘衣服的,实在是比禽兽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