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艺术家

(2009-07-28 06:10:28)
标签:

杂谈

米歇尔.福柯发现了一个问题,古希腊人倡导“认识自我”与“呵护自我”,而现代人弘扬了前者,忽视了后者。我倒对此不以为然。
今天的知识来源方式有许多取决于网络,认识自己的的手段变得多种多样,大家在网上找到了各自的发泄点,还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民间艺人”,在这里平日里不敢说的话可以说出来,不敢做的事可以做出来。大家不仅忙着表现生活,而且还制造生活,假的信息多了,让人感到没真事了;坏的信息多了,让人感觉没好人了;怪的信息多了,让人感到社会变态了。变态的人到了网上,成了正常人;滋事的人到了网上,变成正义者;谩骂的人到了网上,成了勇士,作祟者到了网上,成了神灵,阴谋家到了网上,成了智者;诬陷者到了网上,成了敢于直言的人;挑拨离间者到了网上,成了左右逢源的人;信口开河的人到了网上,成了健谈的人;心理阴暗的人到了网上,成了坦诚的人;不要脸的人到了网上,成了有真性情的人;小题大做的人到了网上,成了创造者;无事生非的人到了网上,成了弄潮儿;噱头主人到了网上,成了公众人物;长舌妇到了网上,舌头更长了;发泄者到了网上,有了呕吐便池;色狼上了网,成了色魔,大、小字报到了网上,成了民主文本......
在网络中,人们终于可以找到一处可以发现自己还具有其他天赋的所在,认识到自己还具备的非凡能力,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光环往自己身上一罩,便不知不觉的的开始装起来,仿佛自己真的是自己赋予的具有神性似的。然而,什么都有维护成本,自己必须为自己扮演的角色负责,于是又开始精心设计自己的形象,小心的呵护它,如同现实里的明星们时不时制造点绯闻,继续吸引关注一样。
我觉得网上公共艺术作品好东西不多,反倒是垃圾丛生。网络音乐、网络话剧、网络绘画、网络文学进入电子社区后,艺术变成游戏,这不算太坏,但是变成儿戏,就有些过分了。创作的踊跃不等于繁荣,砸场和捧场都能使点击率飘升,那不是创作,而是鼓噪。
今天的网络艺术家都会被审美慢性病侵染,幻象与实像颠倒,自以为面对的是全面的真实,实际上只是感受到视听加点击率的“真实”而已,他们大部分都是小精灵模样,视觉感知力非常发达,捕捉形色与影音信号格外敏感,眼睛特别亮,凸鼓出来,耳朵特别长,支棱起来,而其他器官被闲置着,全息感受力退化。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说:“拓荒者在孤独中死去,正好说明艺术家在精神世界里远远走到一般人前面。”这并不是提倡精神贵族意识,它与科学原创中没有民主的道理一样,天才的探索就是要否定共识,多数人只能服从少数人,因为后者发现了真理。艺术家也是凤毛麟角,灵感不能票决,精品来自精英。如果所有人都是曹雪芹或莎士比亚,这个世界将很可怕。因为羊群里都是头羊的话,种群肯定毁灭。
所以大家在网络中还是悠着点,忽悠大了,自己都找不到台阶下,没听过80后说过的一句话吗?“吃了我的还要给我吐出来。”想想真可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纹身
后一篇:以艺术的名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