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一次一个朋友拿给我他刚写好的一篇文章给我看,讲的是当今高等教育中新出现的一些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方面的事。其中他说现在的教师就如同警察抓小偷般需要到寝室、网吧或酒馆里去找学生回来上课。我看后不以为然,且不说要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文章用警察抓小偷这类师生关系的比喻是否恰当,就说今天的学生也并一定如他所说的那样不堪。
恰好今年轮到我带毕业班,让我没想到的是不仅印证了我的那位朋友的说法,而且我还有必要补充一条——那就是还得用国家安全局抓特务所使用的侦破手段来对付学生。
大学的最后半年人心涣散,考研的考研,找工作的找工作,几个月里教室见不到学生的影子,还好的是通讯设备发达,一个电话过去,学生们还会像一个个幽灵一样迅速的出现在你面前,game
over又会迅速的漂离。至少不用亲自去抓他们归位。
当60人的毕业论文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办公桌上时,我知道真正的麻烦来了。
现在的孩子虽然思维活跃但看书很少,让他们用文字形式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的能力几乎没有,四年里他们又很少带着问题去关注自己的创作,因而让他们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带有很强的学术性并能够体现四年的思考成果的论文几乎不可能。于是他们最终只能采取了一种集体犯罪——抄袭。
与前些年抄袭不同的是,那个时候网络并不普及,抄袭也只能在书本上进行,你就是想犯罪也必须先要阅读一遍,因而犯罪成本很高。既然你有时间阅读,势必也就有可能写出一些自己独到的想法或观点。况且在我们专业领域中也就常见的那几本书,作为教师都看到过,暴露的危险性大,绝大多数学生很少去冒险,偶尔也会有几个不怕死的顶风做案,最终必然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今天所出现的新的抄袭犯罪形式,则是在网络上查找,连打字都不用,直接复制粘贴,二十分钟搞定一篇论文,其名曰“荡”。作案范围一般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到某省、某市甚至某国作案;现在的学生又属于高智能型犯罪人才,抄袭范围可以无限制的扩大,又使用东摘一段,西抄两行等反侦破手段,增加了教师的辨别难度。
于是,我们的领导提议花巨资引进一套凡是在一篇论文里出现与网上发表文章200字相同的就可发出报警的论文识别软件系统。这一点我坚决反对,我不想看到师生关系就真的变成侦破与反侦破那样。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最后的方法只能是增加警力,60篇论文分给10名教师评阅,同时配备联防协勤人员——低年级学生将论文的电子文本拿到网吧搜索关键词,堵住漏洞。
想想也只能这样了。
当我面对着一篇篇毕业论文时,我总在想,我亲爱的学生们,别难为我们了好不好?你们何必要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呢?
我怀念马卡连柯撰写《教育诗》的那个年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