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6@365  世人谁曾食哈喇

(2014-04-08 05:04:26)
标签:

365

焉支牧人

山丹马场

旱獭

哈喇

休闲

分类: 青春洒落的地方

                       世人谁曾食哈喇

 

96@365 <wbr> <wbr>世人谁曾食哈喇

    

    哈(hǎ)喇,世人知之甚少,但言旱獭,喜穿皮草的人士,便无人不晓了。哈喇,是西北人给旱獭起的土名。世人知旱獭皮毛可用,但食用旱獭肉的就恐怕不多了。 

   我在西北做牧马人时,就曾经食用过多次旱獭肉。其肉用西北人“羊羔垫卷子”的方法进行烹制,香而不腻,香酥可口,极其好吃。正如其土名哈喇子,吃过“哈(hǎ)喇垫卷子”,每每想到“哈喇垫卷子”,人就会条件反射般,从嘴角流下哈(hā)啦子。

   要想吃“哈喇垫卷子”,很有难度,难不在其做法,而是在如何捕捉到哈喇子。

   我记得那是刚到马场工作不久,一位老牧工笑着对我说:北京娃,想流哈拉子不?我很诧异,怕当地人拿北京知青开涮,警惕地答:我不馋,从来不流哈拉子。老牧工明白我的担忧,便不开玩笑,用认真的口气说:跟我走,我请你吃一种,你们北京人不可能吃到的东西。我将信将疑地跟着他,到了他住的地窝子。

   只见地窝子里,早先我而来,已坐着数个牧马人。地窝子的犄角处,有个土台挖成的简易灶台。灶台上卧着一口铁锅,正热气腾腾地冒着蒸汽,不时传出阵阵扑鼻诱人的香味。

   其间有个牧工笑着说:北京娃就是有福,来得早,不如来的巧,你这一来,咱这“哈喇垫卷子”就该出锅了。时间不长,领我来的老牧工,首先递给我一副碗筷,并说:这头一份先盛给北京娃。于是,人们纷纷抄起自己的碗筷,围在冒着热气,飘着香气的铁锅旁。当老牧工把锅盖打开,一股冲鼻的香气,腾冉在地窝子里漫开。这是我在北京,从没有闻到过的食物香味。只见满满一锅,表面罩着一层油亮的面卷子。

    老牧工接过我的碗,先给碗里夹进两个面卷子。接着从铁锅面卷子下面,翻出焦嫩的肉块,放在碗中面卷子的上面,盛了满满岗尖的一碗。我接到手,看着满碗的肉仔细端量,这是什么肉?既不像猪肉,也不是牛羊肉,肉质非常细腻。老牧工说:尝尝,记住,这就是能让你流哈(hā)啦子的哈(hǎ)喇肉。

    我很是迟疑地把一块哈喇肉放进口中,肉的口感香嫩,咀嚼起来毫不费劲,由于肉的脂肪都被面卷子吸附,没半点油腻。那入口后的肉香,彻底瓦解了我的心里的戒备,真的是甩开腮帮子,过了一回嘴瘾。即使现在敲下上面的文字,这口边还仿佛要流下口水。此次的口福,不但让我知道了,草原上有一种小动物叫哈喇,而且还知道了哈喇的肉,吃起来胜过猪、牛、羊等常见肉。并由此激发了我,对捕捉这种小动物的好奇心。

    事过之后,我们的马群夏牧到了祁连山的脚下,那就是美丽的大马营草原。老牧工告诉我,在草原裸露的土丘,便是哈喇窝。哈喇对牧马人来说是害兽,它们主要以食草根为主,对草原的植被破坏力极强。它们的繁殖力惊人,如同老鼠,到处打洞,会把平坦的草原,筑窝时挖掘的到处是突兀不平的哈喇丘。这哈喇丘,对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是极大地威胁。很多时候,高速奔跑的马,在放牧狂奔时,稍有避让不及,就会把马蹄陷进坑洞,造成马的骨折。因此牧马人,每每有空闲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捕捉哈喇,相应地起到抑制哈喇繁衍的无度。

    我在牧马的闲暇空隙里,跟老牧工学会了,用铁丝做圈,放在哈喇洞洞口捕捉哈喇:每日清晨,当收拢马群,准备返回驻地时,便随时观察,那里有出没旱獭的土丘,并记牢土丘在草原的方位。休息时,便带着事先做好的铁丝圈,寻到有旱獭的土丘,查看土丘上那些旱獭窝洞。查看洞口平滑,有松软浮土,并留有旱獭出没痕迹的洞口。便将铁丝圈的一端,用木橛子深深地固定,再将铁丝圈按洞口张开,随手拔些青草,将铁丝圈遮掩住即可。每隔大约两三个时辰查看一次,看看摆放在洞口的铁丝圈,还在不在。不在,就是套住了进出洞口的旱獭。即使套住了旱獭,要想把它捕捉到,也还是要费一点劲。一定注意在掏挖被套住的旱獭时,不要让它用利爪抓伤自己,更不能让它锋利的牙齿咬住自己。

    哈喇貌似体型硕大的老鼠,体短身粗,长37~63厘米。颈部粗短,尾、耳皆短,耳壳黑色。头骨粗壮,上唇为豁唇,上下各有一对门齿露于唇外,两眼为圆形,眶间部宽而低平,眶上突发达,骨脊高起,身体各部肌腱发达有力。

    它们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种群;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冬眠性野生动物。以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根、茎、叶为食,亦食小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

    獭栖息于平原、山地的各种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

    其白天活动,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优良牧草,耐饥饿,不饮水,爱吃雨后草及露水草。

    旱獭体毛短而粗,毛色因地区、季节和年龄变异。被毛多为棕、黄、灰色,毛皮质好,由此皮毛是上乘的皮草。

    旱獭肉细嫩鲜美, 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由此被藏民称之为雪猪;肉、油、骨、肝、胆均可入药。具有定的滋补祛风的功效。旱獭油治疗烫伤疗效很好。

    其做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清炖旱獭肉:

   、原料:

    1.主料:旱獭肉1000克。

    2.调料:料酒、精盐、胡椒粉、葱、姜、花椒水。

    二、制法:

    1.将旱獭肉洗净,放入沸水锅中焯下,捞出斩块。

    2.锅中放入旱獭肉、料酒、盐、花椒水、葱、姜,武火烧沸,撇去浮沫,文火炖至肉熟烂。盛出即成。

    提示:清炖旱獭肉,可治疗风湿痹痛、脚膝肿痛、痔疹、便秘等病症。健康人食用增加营养,健身防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