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之云居有境


前些天,本打算至北京最美丽的乡村,北京房山大沟峪村走一走。但当乘车至房山张坊镇换车时,看到所再转乘的房山12路小公共,再往前四、五站地,就是极具盛名的云居寺时,俺们就改了主意。直扑云居寺,以了仰慕已久,观瞻云居寺的夙愿。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等,共同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据资料讲: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至辽圣宗时期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经过历代修葺,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
1942年云居寺被日军炮火夷为废墟。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云居寺给予高度重视。1974年房山区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扩编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主抓云居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现在的云居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特有的幽静地理环境,奇特迷人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经纳宝之地、祈福迎祥之所。
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目前,云居寺已恢复了昔日的庄严。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
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本博文先行笔记云居寺概况,随后再结两集,叙述云居寺石经等情况。过去从未到过云居寺,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交通不便,二是本人不信佛,故无意专程到云居寺一览。


现在北京交通改善,前往云居寺的最佳路径是:自天桥乘到云居寺路口的917路公交车,在云居寺路口站下车,倒房山小公共12、19、31路车。要有耐心,此三路车,班车间隔时间,都在半个小时以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