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古碾


水峪村,散落在全村各处,现存128盘石碾。我们匆忙的浏览,还拍到路边的数十盘石碾。
石碾,是我国农耕年代,农产品加工的基本工具。但在一个不足百家的深山村中,突显过百盘的石碾,的确是一个奇迹。

纵观全村,土地面积,尤其是能够种植杂粮的土地,是非常有限的。而这过百盘的石碾,全部运作起来,其加工粮食的能力是惊人的。如果这些石碾,仅仅是为本村村民,加工自己生活口粮,是绰绰有余的。按华北平原农村的习俗,不管村庄有多大,人口多众多,石碾、石磨,都是共用的。象这样一个小山村,完全没必要,每家一盘石碾,纯属是一种生产资料的浪费。

既然如此,那一个小山村,有如此众多的石碾,就可以揣测,这些石碾一定还有其它重要使命。从我们所见到的每盘石碾,都显现出它们使用的程度,从磨损程度看,都是很惊人的。按每盘石碾,一天加工粮食几十斤算,全村的石碾运作起来,这个村每天就可以加工上千斤。如此强的粮食加工能力,绝对不是村民,仅仅给自己加工生活口粮的。由此一个疑问产生了:这个小山村,拥有如此超常多,及超常磨损度的石碾,真正用途是什么?

我尝试给出两个答案:商业,或者军事。
从商业角度看,此地是山区,在几十年前,华北平原粮食产量都极低,那这里的粮食产量就更低了,所以这些石碾,绝对不是用来加工本地粮食,运到山外去卖。从山外运回原粮,在此地加工后,再运出山外销售,山民从中赚取粮食加工费的可能性就更低了。那时候山路崎岖,运输成本高昂,绝对是得不偿失。由此推测,非商业,即军事需要,是唯一的解释了。

此地历史上属燕地,历来就是边地,战乱不息。燕山外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非常有利于游牧民族袭扰,极其不利军事用粮的加工与储存。而此地,山势陡峭,距战场近,不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袭扰,完全可以安全地加工、储藏军事用粮。由此完全可以大胆地揣测,水峪村的过百盘石碾,是为国家军事用粮而准备的。

准确地讲:南窖、中窖等地名,其窖字,表示的不是窖水,而是窖粮。

换句话说,南窖地区,极其可能就是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的国家军事储备粮仓。而水峪村,及其周边的山村,就是过去的,这些军事用粮的,粮食加工场。

为此,水峪村,具有如此众多的古石碾,军事用途,就是可能与唯一的答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