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峪 古 幡

英姿飒爽八尺幡,
悬铃清脆百里川;
水峪儿女多奇技,
红妆倩影靓笑颜。
水峪村的中幡,自古有之,但女子耍中幡,对我们来说,就是新闻。水峪的女子中幡,耍到奥运会上,那就是我们的孤陋寡闻了。更可惜的是,此次来水峪,未曾见识到,不得不说是一个大遗憾。

我们仅仅是在,水峪村的村东最高坡上,见到了水峪中幡队,平日里练功的地方。那时一个建在,可以俯瞰全村的坡脊上,有几十平米的石台。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水峪村女子中幡队的靓女们,身着红色的练功服,高撑其飘洒的中幡。在蓝天下,在清风中,在绿树间,在如此高居的石台上,熟练地耍起中幡。让清脆的幡铃声,畅响在深山村的上空,是何等地悦目英姿。
中幡,是我们地道的民粹。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水峪村远在燕山深处,有着耍中幡的传统与习俗,进一步说明,这里山民的先人,不无与军事,有着难解难分的渊源。
水峪的中幡,作为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是在历史的进程中,由军事需求,随军士演变成平民,而逐步演化成,农闲时节、节日庆典时的重要娱乐形式。

当水峪的妇女将,幡竿高8米,幡顶装饰着伞盖、小旗,幡杆上下悬挂纱制的长幅,幡顶悬挂铃铛,幡重为30斤的中幡耍起时,表演时要舞动8面或10面幡同时耍。再配10面直径1.2米的大鼓。中幡表演的套路动作约有60余种,如“站肩乌龙绞柱”、“左右大盘肘”等。鼓声是表演的前奏和指挥,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杆不落地。

水峪中幡以北京西北山区为背景,其传承过程与人民群众的传统劳作息息相关。特别是女子中幡更是独具特色,它打破了男子耍幡的单一性,使表演更具观赏性和惊险性。水峪中幡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它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民风,是研究北京地区民俗文化兴衰的活态资料,其变化多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动作套路,至今仍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虽说水峪中幡,已成功入选了市级“非遗”名录,但随着老艺人年事已高等问题,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为此,我希望下次来水峪,能真真切切地,看到水峪女子中幡队的表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