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融资金融银行三农 |
分类: 安邦观点 |
商业银行“冲时点”的揽储大战不仅导致金融数据短时间巨幅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进而导致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造成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为缓解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8月14日下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其中第六条便指出,要求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偏离度指标,研究将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扣分项,以约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冲时点”行为。一个月后,实施细则正式落地。9月12日,银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236号文),通知敦促银行改革绩效评价体系,约束商业银行通过理财、同业业务等违规吸存和虚增存款的行为,并设置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上限,同时指出将对违规行为采取限制准入、降低评级等惩罚措施。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监管层试图通过设立存款偏离度上限以遏制商业银行存款的“冲时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却有可能适得其反。一位银行人士解释称,银行提高负债成本冲规模,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是受到贷存比的考核,“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没有贷款银行哪来的利润。”其次,分支行领导追求排名的“规模情结”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再者对于分支行的工作人员来讲,存贷款规模关系着职位的变动以及绩效考核等自身利益。最后,冲时点也是为了粉饰银行的报表。可以看出,由于种种限制,商业银行冲存款的内生动力依然存在。我们认为,仅仅设立存款偏离度上限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两端的行为发生改变,有可能进一步推升企业融资成本。
在负债端,商业银行为了化解存款偏离度的考核,有可能将拉存款的时间段前置,将时点冲存款改为时间波段内冲存款,利用这种变相手段,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成本有可能不降反升,进而最终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比如,银行可以通过提前将理财产品回表以规避月末时点偏离度过大。这种提前到期以求最终回表的模式将导致银行锁定资金的难度加大,因此会相应地提高理财产品的承诺收益,从而提高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支付成本。在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以及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稳定负债的管理成本势必增加,最终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进一步升高。
在资产端,由于商业银行必须满足存贷比和贷款额度的监管要求,如果监管层严厉考核存款偏离度以限制银行存款月末冲规模,这会导致商业银行以存定贷受到限制,从而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投放贷款的态度更趋谨慎。但由于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小微与“三农”企业本身获取贷款的能力就不强,一旦商业银行贷款更加谨慎,小微企业就将更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从而导致融资成本被推高。
由此看来,仅仅设立存款偏离度上限以约束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行为有可能导致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升高。因此,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角度来看,设立存款偏离度上限以约束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行为还需要相关政策调整(比如放松甚至废除存贷比指标)予以匹配,才有可能明显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为落实国务院要求多举措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相关部门设立了存款偏离度上限以约束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行为。但仅仅设立存款偏离度上限有可能导致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升高。因此,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角度来看,监管部门还需要调整相关政策(比如放松甚至废除存贷比指标)予以匹配,才有可能明显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