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土地出让金财税法治 |
分类: 安邦观点 |
在我们看来,中央是否会动土地出让金还不好说,但由此涉及的央地关系调整,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央地关系的症结何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唐昊认为,央地财税关系、央地财权与事权匹配问题,都不是央地关系的核心。在唐昊看来,中国的央地关系其实包括了四种关系:中共中央与地方党组织的关系、中共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国务院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党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决定央地关系格局的核心权力关系,非党内组织关系莫属,至于行政体系内的事权和财权分配,只是党内组织关系的一个结果。
1949年后,中国选择了一种非制度化的方式来处理央地关系:即通过“党管干部”坚守中央对地方的人事决定权;同时通过“权力收放”将财权和事权不定期地交给地方政府,但又根据需要可随时收回,以保持对地方事务的影响力。而地方政府也主要通过非制度化方式,如“驻京办”、“争取项目”等向中央寻求资源。但如果其试图反对来自中央层面时而授权时而收权的做法,则法理依据不足。唐昊据此认为,所谓央地关系中“放乱收死”等非制度化状态并非决策失误,乃是中央政府主动选择的结果。由于党内关系并不像政府关系那样有完善的法规体系可依,更加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博弈存在巨大的非制度性空间。换句话说,迄今为止仍未充分制度化的党内关系,在央地关系中实际发挥着主导作用。
在安邦(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非制度化的党内关系主导了央地关系,并且形成了央地关系中的各种问题,这个看法是成立的。但我们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地方政府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处于特殊的主导地位,央地关系中的地方权力一直在上升,甚至有摆脱中央“授权”的趋势。这种看法过于夸大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资源以及谋求独立的主观意图,在此逻辑下得出的政策分析结论也难以成立——中央需要再度强化权力控制,以审计地方土地出让金和地方官员反腐败来削弱地方的权力。
从现实的发展情况看,我们认为,无论是在以党内关系为主的政治权力控制,还是以分税制为主的财政权力控制,中央都处于强势地位。至于以土地出让金为代表的地方财政收入,实际上是中央在与地方的“博弈”中,中央在法律制度之外(土地出让金不在税法之中)给地方政府的一块财政空间。因此,在未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大幅削弱地方政府权力的政策动机是有问题的,如果真这么做,它很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普遍的不作为,大面积的地方官员“懈怠”将会成为普遍现象。实际上,这一轮反腐败运动持续至今,很多地方官员消极不作为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在反腐败运动极大地约束了官员体系的利益寻租之后,如果不从官员阶层需要找到新的动机来积极工作。
如果承认非制度化的党内权力控制在主导央地关系,那么解决央地关系问题的方向就应该是对央地关系和权力的制度化。在安邦(ANBOUND)的智库学者看来,未来央地关系的调整,应该建立在以法治为基本框架的制度调整上。如果没有法律制度来约束权力和规范利益,地方政府仍将在一种随意性和主观性都很大的机制内运作,仅靠道德要求和党内组织约束,将难以形成对央地关系的长久规范。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将在今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确定主题为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可以期待,法治化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大课题,并且会体现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可以相信,以法治来进一步规范央地关系,将是央地关系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