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利率债券实体金融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中国债市在2013年可谓是量价齐跌。价格方面,据中债登报告,2013年中债指数整体大幅下跌。截至2013年12月末,中债综合指数(净价)为96.07,较2012年12月末的100.75点下降4.65%。特别是进入6月后,在准备金备付、国内外流动性收缩、财政缴款延后以及季末因素等多重原因的影响下,流动性持续紧张,中债净价指数出现悬崖式下跌,二级市场交投大幅萎缩,从最高101.75点下跌至96.07点,跌幅将近5.6%。相应的,中债收益率曲线大幅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约111BP至4.55%。
交易量方面,报告显示,2013年债券发行同比增速下滑,交易量大幅萎缩。截至2013年12月末,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含央票)87016.27亿元,较去年增加7218.72亿元,同比增长9.05%,相比2012年增速下降了2.61个百分点。同期,债券市场现券和回购交易结算270.82万亿元,同比只增1.15%,相比2012年增速下降了31.52个百分点。其中,全市场现券结算量为43.23万亿元,同比下降45.40%;全市场的回购交易结算量为227.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69%。回购交易量大幅增长,是市场对资金紧张的被动反应。
债市量价齐跌,传导至实体经济,体现在债券发行成本有所上升。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各期限招标利率均于11月份达到历史高点,部分期次政策性金融债由于发行利率过高而推迟发行。如果国债50年期招标利率由5月份的4.24%上升107BP至11月份的5.31%,创50年期国债发行以来的新高。国开行政策性金融债10年期由4月份的4.15%上升89BP至10月底的5.04%。
信用类债券发行成本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以主体评级为AAA级的5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为例,前半年还基本保持在4.5%至5%的区间范围内,但下半年以来发行利率节节攀升,至11月已超过6%,最高达6.4%水平,较年初最低水平的4.84%上升156BP。2013年主体评级AAA的5年期中期票据平均发行利率5.08%,也较去年的4.78%上升30BP。
债市在2013年遭遇挫折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货币政策中性偏紧,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面较为紧张;二是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等监管考核压力之下,越来越多地走向表外业务以缓解表内压力,这使得货币乘数扩大带来资金借贷市场的高度繁荣。而随着2013年理财和同业业务的监管,表外业务收紧,高速扩张的货币供应失去了源头,带来了资金面的紧张和收益率的上行;三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逐渐提高,为维持原有的利差空间,商业银行对债券投资的期望回报率有所抬升,而作为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商业银行拥有债券市场的定价权,这带来了债券市场利率中枢的整体抬升。
展望2014年,遗憾的是,各项冲击债市的负面因素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还有所强化。货币政策基调并未出现变化,虽然央行会在流动性极度紧张时伸以援手,避免去年6月“钱荒”再现,但也不会开闸放水,而是维持资金面的中性偏紧;同样的,利率市场化也在继续推进之中,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抬升的趋势并未改变,债券市场利率中枢还将进一步抬升。
最令人关注的是监管层面的变化。去年年初,为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是为重拳治理“影子银行”的开端。而在进入2014年后,经多方证实,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107号文),明确了一行三会、发改委、地方金融办等部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责任分工,以及如何完善监管制度和做好风险管控等内容,规范影子银行在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同时,所暴露出来的业务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和监管套利等问题。这意味着,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将在更高层级上进一步收紧,社会融资也将遭遇更大打击。对债市而言,不啻于雪上加霜。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2009年以来,拜“4万亿”影响,中国债市迎来了最为黄金的时期。但随着实体经济去杠杆,为“4万亿”买单,债市正迎来寒冬,遭遇重大挫折。2014年,这样的挫折还将继续。不过,在高利率情况下去杠杆,这样的策略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