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教育农业经济技工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中国政府近年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确投入了不少。比如,中国在2006年着手建立职业教育的补贴制度。2009年,中职学校开始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到2012年,优惠政策已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外,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还有1500元的助学金补贴。据了解,在2012年,中国对中职学生的补助就投入了285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34.68倍。
在这种政策倾斜之下,国内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教育部的中职招生指标首次超过普高。当年官方统计中,中职学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重达到扩招以来的最高点,超过普高达到51%。近年来中职院校每年的招生数量在700万-800万间,其中80%是农村的学生。
既然有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中职教育的效果如何?《新世纪》周刊最近引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中职教育很不理想。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发起,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参加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测算,全国至少有220万中职学生在一年级辍学;2114万中职学生平均辍学率10.7%;西部地区61%的学生在中职毕业前离开学校。
这不仅意味着政府的大规模投入随着学生大量流失而打了水漂,更严重的是,REAP研究进一步显示:在入学一年后,中职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大幅度退步;相较同等水平的普高学生,中职学生所谓的专业技能也无实质性的优势。专业人士参与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中职教育良莠不齐,不仅招生混乱,课程开设也缺乏科学的依据和规则,缺乏规范的评估,以及缺乏有质量的实习。更有甚者,不少地方的公立中职教育机构为了拿到政府补贴,而在入读学生人数上造假。
如果中国的中职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缩影,那将是十分可悲的事情——中国在一个看似正确的方向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结果却如此糟糕。很显然,中国亟需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从市场的需求角度来改变中国的职业教育。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职业教育不能完全由政府包办,必须要引入企业参与其中。在职业教育成功的德国,如果年轻人对大学不感兴趣或者考不上大学的,可以参加一种教学计划,一周在一个工厂工作3-4天,工厂支付薪水并教他们相关技能。剩下的时间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的大多是专业课程。商业和行业协会确保工作和教学相匹配。经过差不多3年左右的训练,他们就能拿到认证,如果给工厂的印象不错,还能留下来成为全职员工。在德国的年轻人中,差不多每3个人中就有2个通过这种职业教育体系,然后进入各行各业,其中一些人成为蓝领工人,还有人从事销售和市场运营,以及运输业和农业等等。这种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是一大优势,它能在培训期间让雇员和潜在雇主相互挑选。
实际上,在中国国内也有办得好的职业学校,在私立的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据称能够做到“真正把工厂搬进了学校”,该校负责招生的吴主任称,不同于公立学校第三年才集中把学生送到校外实习的模式,蓝翔校园内建有多种形式的“工厂”,“上课和上岗一样,就在机器跟前学”。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学校愿意花重金开发课程,开设不同学制、等级的课程,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等。当然,这类职业教育的成本不低,一年的学费大约是1万元。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的职业教育亟需改革,需要更多地引入企业参与,让更多的市场机构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