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还未做好准备向海外开放不良债权市场

(2013-10-08 10:14:29)
标签:

安邦

债权

高盛

投资

银行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敏感的路透社发表文章认为,现在专门从事不良债权的海外投资者正在中国门外排起长龙,但中国新一轮坏账清理潮可能不会向海外投资者开放,路透援引曾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为全球投行买卖中国债务的资深债务专家的话:“面向海外投资者的大门时开时闭,目前我们认为这扇大门关闭着。”路透的报道甚至为此警告道:海外投资者认为,这种政策是以中国纳税人的钱和整个经济为代价的。

事实上,从2002-2007年,诸如高盛、大摩和瑞银在内的投行从中国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了数亿美元坏账。截止2006年,外商购买了265亿美元中国四大行销售的坏账,约占总比例的18%。

对于中国的坏账数额,高盛目前认为,包括非银行借贷者在内的中国信贷损失可能达到3万亿美元。官方数据显示,截止6月底不良贷款(逾期90天)数量为5395亿人民币,占总体银行贷款的0.96%,为连续7个季度增长。尽管没有明令禁止海外投资者购买坏账,不过不少专家表示,当前中国对海外投资者的环境尚不及1997年的时候更友好。

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领域,中国在政策上是允许外资参与的。从2001年至2008年,中国相关部门在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2008]85号文)等五部法规中,都对外资参与资产管理公司的重组和处置进行了规定。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受的四类不良资产形态——股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实物类资产、资产管理公司享有处置权的其他资产中,外资可以收购的不良资产限于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非上市公司的上述资产。

为什么在有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外资目前感到中国对海外投资者并不友好呢?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更大的可能性是中国自己尚未做好向海外投资者开放市场的准备。首先,向海外投资者开放不良债权的市场,必须要承认大批不良债权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风险,中国的银行愿意在多大程度上这样做,有着多种多样的考量;其次,不良债权的价格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一般来说海外投资者对不良债权往往要求更多的利润空间,因此不良资产的价格极易受到关注,弄不好就会被戴上一顶贱卖国有资产的帽子。第三,如何开放市场,中国目前正在发展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平台,只是规模还相当有限。未来是否可能允许中国的银行向更广泛领域的投资者包括外资出售不良贷款,这既是做法的问题,也是方向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海外投资者的参与,那么不良资产的处理,在中国就只能由公众自掏腰包了,这是路透社的警告,但也是实事求是的观点。银行出现一定的不良资产是正常的,但如果坏账的处理以及规模过大,则将会让中国的大型银行放缓借贷速度。转而可能抑制中小型企业增长,令其难以扩大融资,甚至会影响到日常运营。所以,这个市场的开放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关键是中国自己还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尚未做好准备向外资开放不良债权市场,但这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