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致力于走市场化道路的国家,都离不开一个基础性条件:让市场决定价格。无论哪位大师写的经济学著作,都会提到一点,价格信号是经济体合理运行的指挥棒。虽然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启动市场化改革,到90年代废除价格双轨制,进程不断加快,而如今,却在利率市场化问题上纠结良久。
利率说到底是资金的价格(国内价格),如果继续维持行政管制,势必造成价格信号的扭曲,对资金的有效使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都会形成不合理的导向。以房地产市场为例,本不该成为社会投资的主战场,但由于资金的错误匹配,很多央企凭借对资金的垄断性优势,获取大量低成本贷款,从而造成房地产行业的畸形繁荣。中小企业贷款同样如此,长期的负利率以及金融系统的行政化取向,使得银行和国有企业享受了巨大的制度红利,经济体中最需要融资的部分却年年喊渴。这些都与利率没有市场化有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近日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指出,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所以,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不在于要还是不要,而在于何时推出。
不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国内还是面临很大的阻力。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19日在《财经》杂志撰文谈利率市场化问题,标题就是“利率市场化:老问题、新挑战”。何谓新挑战?文章指出,中国商业银行当前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赢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果不充分认识银行经营转型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难点,不进行金融改革的总体协调推进,不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型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有可能会出问题、走弯路。其实说白了,就是如果现在启动改革,中国银行业受不了。
持这种观点的基本上在银行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同样认为,当前并不是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机。他的理由很简单,在目前非常紧的情况下,一旦放开就会造成存款利率大幅上升,对商业银行来讲,如此高的成本获得的存款,一定会在贷款利率上去动脑筋。而贷款利率上不封顶,最后承担压力的一定是企业。虽然连平没有直接提及银行业的困难,但言下之意很清楚,靠银行自身无法消除改革带来的压力。
可问题在于,利率本应是属于整个经济体系的讨论议题,中小企业、投资者、储户都应该有发言权,但如今却成了利率管制既得利益方的“内部研讨会”,力量严重失衡。汇丰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称,“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300个基点(2.5%-3%),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存款利率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这触动了银行的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被触动,银行自然不干,尤其是国有大行。近日,央行某厅局级官员在上海一个内部讨论会上表示,“工商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银行,他们就和我们说,利率千万不能放开,放开我们就会受不了。”上海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则表示,“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吸纳存款的方式方法更多,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工、农、中、建会反对利率市场化的最根本原因,它们担心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国有银行的存款份额会被蚕食。”
在利率市场化已经是改革共识的舆论压力下,银行即使不敢公开反对,也会以制度建设没跟上来搪塞。交通银行一位中层领导认为,从国外成熟国家经验来看,建立一定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必要的。的确,以美国为代表的利率市场化国家在改革初期都曾出现银行系统出现大范围倒闭的问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非常合理,也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但为何迄今都没有动作?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道出了真实原因:“从我参加的几次会议来看,只要一提这个保险项目就扯皮,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则明确表示不加入,中小银行纷纷叫喊不公平,制度自然无从谈起。”只要一场改革被既得利益者主导,前景就会被蒙上迷雾。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利率市场化是最基础的改革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市场制度国家长期按照行政命令配置金融资源。这种行政体系造就了中国过去30年的投资主导模式,却严重滞后了未来向消费转型的经济结构调整。如果不在承上启下的“十二五”初期进行利率改革,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如果让国有银行来决定,它们永远都不会承认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已到。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应该受阻于少数几家国有大银行。放在全国来看,国有银行的利益也只是局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