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汉透支建设可能引爆财政风险

(2012-01-06 11:48:43)
标签:

武汉

建设

政府

财政压力

资金链

风险

透支

满城挖

住宅

安邦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2011年12月23日,武汉市委召开十二届一次全会,阮成发连任武汉市委书记。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请他概括武汉的年度汉字,他选择了“挖”。在更早的2011年3月的“两会”上,阮成发曾表示,“建设不会停止,我会顶着骂名继续下去。”自此,阮成发的“满城挖”外号广为人知。武汉2011年基础建设投入达到580亿元,投资强度为历年之最。在2012年,武汉还将投入647亿元用于基础建设。同时,2012年该市还将开展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已初步确定列入前期计划的项目有74项,总投资约1078亿元。但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钱从何而来?
  根据武汉市政府的数据,2011年该市全口径财政收入为1796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为583.8亿元,比上一年下滑了30%。但根据目前的分税制,全口径财政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要上缴给省里和中央,能够真正留给武汉用于城市建设的并不多。而且,大幅缩水的土地出让金还是靠“以量补价”来实现的。2010年武汉的经营性用地只有16600亩,但是2011年土地供应量却大幅增加,仅住宅用地就达到了34330亩。很明显,这样大强度的土地供应必然难以持续。在根本上,一个城市的总建设投资应该与其经济基本面相适应,2005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成都的1.4倍、郑州的2.5倍。而2011年1-11月,成都、郑州工业反超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多122亿元、979亿元。此外,2011年,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20元,这甚至低于湖南长沙的水平。
  实际上,武汉的“满城挖”高度依赖于其地方融资平台。仅在2009年,武汉就新组建了4家市级专业投融资平台和12家区级投融资平台。其中,承担最大任务的是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下称“武汉城投”),该集团与武汉市城市建设基金管理办公室为“两个牌子、一套班子”。近年来,武汉城投凭借39亿元的注册资本金,撑起了近千亿负债,推动武汉基建投资突飞猛进。但联合资信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武汉城投面临资金枯竭的危险境地。截至2011年9月底,武汉城投获得银行授信额度为727.81亿元,其中尚未使用授信额度为65.40亿元。就武汉全市的建设规模来看,区区65亿可谓杯水车薪。此外,随着中央调控形势的发展,来自银行的“活水”也正在由“长江”变成“汉江”。数据显示,武汉城投2011年前三季度从银行获得借款126亿元,2010年同期为281亿元,减少了55%。武汉城投一高层人士承认,“我们面临的形势很严峻。”而截至2011年9月末,武汉城投的总资产为1303亿元,资产负债率76%,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中期票据等债务余额为780亿元。
  更重要的隐患在于,武汉城投相当一部分项目现金流难以覆盖贷款。上述高层人士举例表示,公司旗下有三座桥,每年的收入大概在3亿元,但是贷款本金多达50亿元,收入甚至不够支付利息。即便如此,武汉城投还在大规模投资。其内部文件显示,2011年承担市级重大项目共18项,2011年投资计划179.9亿元,其中重大在建项目12项,计划投资172亿元;重大新开工项目3项,计划投资7.9亿元,重大前期项目3项。此外,相关担保业务也是潜在的问题。截止2011年9月末,武汉城投对外担保金额总计123.65亿元,为净资产的39.62%,被担保单位主要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主体以及政府部门。
  作为武汉城投的“上级”,武汉市政府实际上非常清楚。近段时间以来,武汉市国资委与财政局先后前往武汉城投调研,双双表态“力挺”。不过,宏观形势趋紧的情况下,市政府也没什么“余粮”。之前,武汉增收过桥费就被视为收费还贷之举,凸显了武汉市财政的压力。相比其他地区,能被武汉乃至湖北省“摆平”的本地金融机构并不多,截至目前,本地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在湖北金融机构总量所占比重仅为1/4,但在沿海地区,这一比例能达到50%。很显然,如果地方融资平台继续被清理,楼市持续严厉调控,信贷实行有保有压的微调,武汉能得到的输血机会将少之又少。
  从长远来看,远超其承受能力的基建投资也会在武汉产生相当程度的挤出效应,阮成发在谈到武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时候也承认,“究其主要原因,是民营经济不够活跃。”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满城挖”让武汉市委书记名扬天下,但超负荷运作下的财政压力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在累积。武汉城投这个最大的基建投融资平台已显露出危险的迹象,武汉市正在进行一次基建大赌博,但严重透支的基建完全可能引爆武汉市的地方财政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