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对回归的“中国孤儿”公司要擦亮眼睛
(2011-05-26 11:40:41)
标签:
投资者上市公司中国孤儿pe股票银行安邦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接踵而来的调查面前,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地时间5月23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上市公司东南融通公告称,该公司的独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已经辞职,并且SEC正对东南融通展开调查。因推迟发布年报,东南融通股票已于5月17日停牌,停牌前每股价格18.93美元。而在几个月前,该公司股价曾高达42.73美元。实际上,多家在美国上市中国公司都因财务问题股价暴跌,同时,许多中国公司股票也成为投资者做空的对象。通过2009年一次反向收购开始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高速频道,其股价自1月27日以来已经下跌92%。神舟矿业在首席财务官离职之后,股价也已暴跌59%。最近在美国完成上市的人人网,该公司72%的可借股份都已借出,现在很难再借到股票。而神舟矿业的空方已经借出其可借股票的95%,意味着空方几乎无法再继续做空。
在监管层和市场的一片喊打声中,一些私募股权基金(PE)却逆势而为,积极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掘金。目前PE正在运作一系列并购交易,收购对象是有“中国孤儿”之称、在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这些公司股价可能因其商业模式或国内市场不被投资者所理解而遭低估。贝恩资本上周同意以2.655亿美元收购美国上市的中国消防安全集团,成为首家完成此类交易的全球主要并购公司。其他类似收购案也在推进当中,包括KKR拟收购OCEANUS LTD,PRIMAVERA欲购美国上市的上海康鹏化学,以及PAG ASIA CAPITAL收购乐语中国的计划等。同时,四名知情人士称,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正与投行商洽香港上市和新加坡退市事宜。黑石集团持有该公司大量股份。这类收购在银行界被称作“将中国私有化”,包括帮助中国公司从美国或新加坡摘牌,最终在香港或中国重新上市,以提高他们的市值。
这些交易规模都相对较小,但历史表明,选对了目标,就拥有了不俗的升值潜能。例如,摩根士丹利亚洲直接投资部于2009年收购在新加坡上市的四环医药,又推动该公司在2010年10月重新于香港上市。该股上市首日飙升28%,招股价位于参考区间顶端,相当于该公司2011年预估市盈率为26.7倍。当然,从事这类收购交易的风险也比较大,因为目标公司可能有隐藏的财务风险。同时,以新一批网络股为代表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其盈利模式和增长前景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这类公司,再大牌的PE机构恐怕也难有十足的把握。
对中国投资者而言,PE机构积极私有化海外中国公司,可能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结果是,通过PE机构的细心挑选和精心改造,中国投资者得以在内地和香港市场投资颇具潜力的本土公司。从事后看,在上一批互联网企业中,确实成长出了新浪、百度这样的明星公司。它们的主要业务在中国,但中国投资者却鲜有机会分享到企业成长的好处。另一种结果,则是PE机构“入乡随俗”,顺应中国内地股市“融资市”的特点,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地推出手中公司,投资者基本难以取得可观的回报,甚至会蒙受损失。对投资者而言,要想避免后一种情况发生,需要对这些“回归”的中国公司保持平常心,仔细研究公司基本面后,再做出投资决策。考虑到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和市场都在中国,投资者只要肯做功课,还是能有一番了解的。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随着多家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财务问题的暴露,海外资本市场环境对中国公司而言可能已有所恶化。在这种情况下,PE机构伸出的橄榄枝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海外公司的“回归”,使中国投资者多了一项选择,但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投资者要擦亮眼睛。
在监管层和市场的一片喊打声中,一些私募股权基金(PE)却逆势而为,积极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掘金。目前PE正在运作一系列并购交易,收购对象是有“中国孤儿”之称、在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这些公司股价可能因其商业模式或国内市场不被投资者所理解而遭低估。贝恩资本上周同意以2.655亿美元收购美国上市的中国消防安全集团,成为首家完成此类交易的全球主要并购公司。其他类似收购案也在推进当中,包括KKR拟收购OCEANUS LTD,PRIMAVERA欲购美国上市的上海康鹏化学,以及PAG ASIA CAPITAL收购乐语中国的计划等。同时,四名知情人士称,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正与投行商洽香港上市和新加坡退市事宜。黑石集团持有该公司大量股份。这类收购在银行界被称作“将中国私有化”,包括帮助中国公司从美国或新加坡摘牌,最终在香港或中国重新上市,以提高他们的市值。
这些交易规模都相对较小,但历史表明,选对了目标,就拥有了不俗的升值潜能。例如,摩根士丹利亚洲直接投资部于2009年收购在新加坡上市的四环医药,又推动该公司在2010年10月重新于香港上市。该股上市首日飙升28%,招股价位于参考区间顶端,相当于该公司2011年预估市盈率为26.7倍。当然,从事这类收购交易的风险也比较大,因为目标公司可能有隐藏的财务风险。同时,以新一批网络股为代表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其盈利模式和增长前景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这类公司,再大牌的PE机构恐怕也难有十足的把握。
对中国投资者而言,PE机构积极私有化海外中国公司,可能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结果是,通过PE机构的细心挑选和精心改造,中国投资者得以在内地和香港市场投资颇具潜力的本土公司。从事后看,在上一批互联网企业中,确实成长出了新浪、百度这样的明星公司。它们的主要业务在中国,但中国投资者却鲜有机会分享到企业成长的好处。另一种结果,则是PE机构“入乡随俗”,顺应中国内地股市“融资市”的特点,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地推出手中公司,投资者基本难以取得可观的回报,甚至会蒙受损失。对投资者而言,要想避免后一种情况发生,需要对这些“回归”的中国公司保持平常心,仔细研究公司基本面后,再做出投资决策。考虑到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和市场都在中国,投资者只要肯做功课,还是能有一番了解的。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随着多家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财务问题的暴露,海外资本市场环境对中国公司而言可能已有所恶化。在这种情况下,PE机构伸出的橄榄枝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海外公司的“回归”,使中国投资者多了一项选择,但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投资者要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