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行的未来方向是“政策性银行+主权财富基金”
(2011-05-24 09:52:26)
标签:
商业银行国开行金融资本政府基金安邦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市场化改革之后,国家开发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被提上桌面。从央行2004年专门研究政策性银行改革为始,国开行的改革方案历经数年,经过与财政部、银监会等多个部门反复研讨、修改,其概念和内涵也历经了数次演变。“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等概念如过山车般掠过,但始终都没有找到正确而合适的方向。
在陈元担任董事长之后,国开行开始积极地向商业化金融机构转型,在公司体制上也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但从国开行近来积极与地方政府联姻,提供大量政策性贷款来看,这种转型仍然是不彻底的。2011年5月9日,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就表示,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的未来发展道路,仍需要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商业化改革之后进行评估,然后才能确定其到底是哪一类型模式的银行。他表示,国开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商业化改革完成之后到底要选择何种发展模式需要靠实践走一步看一步,可能会选择一种兼具商业银行功能,同时具有政策性业务的模式。
在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国开行定位上的摇摆取决于两个原因:首先,中国政府需要这样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并不缺少商业银行,四大行已在市场中了。但在中国参与全球化、大量“走出去”买油、买矿的过程中,一家直接能够听命于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发挥金融资本“威力”的最佳工具。这就是国开行的角色,也是政府的需要。其次,国开行转型为商业银行有着致命缺陷:融资问题。1994年,国开行作为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双重产物应运而生之时,就确立了以发行金融债券为主的筹资模式,是中国除了财政部以外的第二大发债主体,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占四分之一强。过去,国开行的债券一直是中国的“准国债”,其发行的人民币债券风险权重为零,直至债券到期。但如果真的实现市场化,那么融资成本必定大幅上升。如此一来,在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况下,国开行又拿什么去搞动辄百亿的“批发性”政策贷款?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到2012年底之前,国开行债券依旧可以享受国家信用等级。
不过,国开行并不安心接受政策性定位的结果。近日,一则消息显示,国开行似乎在向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向靠拢。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知情人士称,国开行已向监管机构提交申请,拟加入新加坡政府投资集团、科威特投资局等一批主权财富基金的行列,购入美国私人股本集团TPG的少数股份。TPG与中国的中投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两家机构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外管局曾在2008年向TPG的旗舰基金投入25亿美元。
国开行为何要做第二家“中投”?这对其有什么好处?在我们看来,上述动向所反映的思路可能比较符合国开行目前的特点和需求。其一,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国开行提供的大量贷款,就可以转化为股本金,这与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途径就相当接近了。其二,主权财富基金可以从政府那里直接拿钱作为资本金,这无疑为今后国开行解决资本金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办法。实际上,中投的“富裕”就给国开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中投除了在成立时获得一次性2000亿美元的注资外,有消息称,财政部将继续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常设性”的注资,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而如果国开行成功转型,那么中国多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为其提供无比充足的“弹药”。其三,主权财富基金的商业化性质,也是国开行目前的运营方式可以匹配的,更满足了其多年来的一贯追求。其四,与上市成为彻底的商业银行相比,不那么公开透明的运营模式可能也符合国开行的口味。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就曾坦言,由于各国主权财富基金设立目的、作用、负债结构以及所处监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很难就透明程度进行横向比较。此外,提升透明度也不能损害合法的商业利益。
当然,国开行成为第二家主权财富基金后,也能缓解中国庞大外储的保值增值压力,毕竟,靠中投一家还是势单力薄了一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政策性和商业性之间摇摆多年的国家开发银行,完全可以找到符合各方要求的一个折中方案,那就是“政策性银行+主权财富基金”的金融混和体。
在陈元担任董事长之后,国开行开始积极地向商业化金融机构转型,在公司体制上也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但从国开行近来积极与地方政府联姻,提供大量政策性贷款来看,这种转型仍然是不彻底的。2011年5月9日,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就表示,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的未来发展道路,仍需要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商业化改革之后进行评估,然后才能确定其到底是哪一类型模式的银行。他表示,国开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商业化改革完成之后到底要选择何种发展模式需要靠实践走一步看一步,可能会选择一种兼具商业银行功能,同时具有政策性业务的模式。
在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国开行定位上的摇摆取决于两个原因:首先,中国政府需要这样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并不缺少商业银行,四大行已在市场中了。但在中国参与全球化、大量“走出去”买油、买矿的过程中,一家直接能够听命于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发挥金融资本“威力”的最佳工具。这就是国开行的角色,也是政府的需要。其次,国开行转型为商业银行有着致命缺陷:融资问题。1994年,国开行作为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双重产物应运而生之时,就确立了以发行金融债券为主的筹资模式,是中国除了财政部以外的第二大发债主体,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占四分之一强。过去,国开行的债券一直是中国的“准国债”,其发行的人民币债券风险权重为零,直至债券到期。但如果真的实现市场化,那么融资成本必定大幅上升。如此一来,在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况下,国开行又拿什么去搞动辄百亿的“批发性”政策贷款?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到2012年底之前,国开行债券依旧可以享受国家信用等级。
不过,国开行并不安心接受政策性定位的结果。近日,一则消息显示,国开行似乎在向主权财富基金的方向靠拢。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知情人士称,国开行已向监管机构提交申请,拟加入新加坡政府投资集团、科威特投资局等一批主权财富基金的行列,购入美国私人股本集团TPG的少数股份。TPG与中国的中投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两家机构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外管局曾在2008年向TPG的旗舰基金投入25亿美元。
国开行为何要做第二家“中投”?这对其有什么好处?在我们看来,上述动向所反映的思路可能比较符合国开行目前的特点和需求。其一,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国开行提供的大量贷款,就可以转化为股本金,这与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途径就相当接近了。其二,主权财富基金可以从政府那里直接拿钱作为资本金,这无疑为今后国开行解决资本金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办法。实际上,中投的“富裕”就给国开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中投除了在成立时获得一次性2000亿美元的注资外,有消息称,财政部将继续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常设性”的注资,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而如果国开行成功转型,那么中国多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为其提供无比充足的“弹药”。其三,主权财富基金的商业化性质,也是国开行目前的运营方式可以匹配的,更满足了其多年来的一贯追求。其四,与上市成为彻底的商业银行相比,不那么公开透明的运营模式可能也符合国开行的口味。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就曾坦言,由于各国主权财富基金设立目的、作用、负债结构以及所处监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很难就透明程度进行横向比较。此外,提升透明度也不能损害合法的商业利益。
当然,国开行成为第二家主权财富基金后,也能缓解中国庞大外储的保值增值压力,毕竟,靠中投一家还是势单力薄了一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政策性和商业性之间摇摆多年的国家开发银行,完全可以找到符合各方要求的一个折中方案,那就是“政策性银行+主权财富基金”的金融混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