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股市要警惕“半拉子市场化”

(2008-03-27 13:47:12)
标签:

中国股市

融资

市场化

财经

 

   3月5日,近期备受关注的中国平安千亿元再融资方案暂告段落,增发A股及发行公司债券的两项议案均获得90%以上的赞成票。不过,这只是平安再融资通向成功的第一步,今后最紧要的一步是能否获得证监会审批。

   笔者注意到,监管部门对平安再融资的态度也有过变化。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曾就此表态,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这是证监会官员首次把平安融资与恶意“圈钱”相关联。但在平安调整方案、召开股东大会前夕,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欧阳泽华表示,说平安再融资是“恶意圈钱”这是市场的一种误读。平安融资规模达到1000多亿元,是根据去年底的市场情况估算的,如今资本市场情况已有变化,其融资规模恐怕会相应下调。“证券监管部门在进行合规审核时,也将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慎重应对”。

   证监会官员的表态变化暗含的信息是:平安把再融资规模下调到适当水平,这是方案获得通过的前提。如果平安给予配合,相信有可能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客观评价,平安的再融资方案只不过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正常融资活动,为何引起了市场的轩然大波?直接原因是因为平安的再融资计划加剧了近期的A股大跌,自去年10月以来,A股向下大幅调整,平安选择此时进行超过千亿元的巨额融资,导致上证综指一度走低至4200点。对在股市大幅调整中亏钱的大量投资者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不少舆论将平安再融资当作出气筒。

   但此事背后也反映了当前中国股市存在的深刻问题——这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如果平安再融资放在美国股市,会出现何种结果呢?笔者估计,一种情况是再融资计划不被市场接受,股票和债券在跌市中因认购不足而流产;另一种情况市场认可平安公司的价值,接受其再融资方案。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平安再融资在美国股市都不会被纽交所或美国证监会叫停——只要企业的融资方案是合规的,投资人是否接受,价格高低,那是市场的事,监管部门不会干预。

   融资和再融资是股市的基本功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这个股市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了。回顾近几年国内股市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股市向市场化转型的艰难。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政府对股市一度放松了一些。但股市一涨得厉害,政府又开始担心。去年“5.30”突然上调印花税打压股市,但在股市大幅下跌之后,然后政策层又出面安抚市场。去年10月股市达到高点后,政府又通过一系列手段拧紧资金“水笼头”,对股市进行调整。但在股市从高点下跌至4200点,政府又感到担心了,于是一系列的放松政策再度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政策市,不仅体现在政府喜欢主动干预市场,还表现在市场也会习惯于政策干预,并且会主动对政策进行牵制,“胁迫”政策制定者进行干预。比如近期的市场舆论,一方面普遍示弱,博得社会各方的同情,让监管层看到股市太“弱”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市场又不无强硬地表态:对中国股市,管理层在赐予利好方面表现得不够大方,市场迫切需要实质性的“重大利好”。天底下,恐怕只有在中国市场上,才有这种赤裸裸地要求政府救市、扶市的现象!

   曾有资深市场人士比较中西方股市的不同:西方股市的市场博弈成分较大,而中国股市的权利分配成分较大。因此,目前的中国股市,不能把它真地当成股市,它只是一个模拟的市场。此话入木三分。如果国内股市本质上仍是政策在操控,只要政府不让它垮,它就不会真地垮下去。

   在政策市本质不变的情况之下,国内资本市场的所谓市场化,就只能是一种“半拉子市场化”。大家都知道政府会在背后撑着,每到“偏离正常”的时候,就会有政策出来干预,有什么必要引进真正的市场博弈规则呢?这种所谓的市场,绝不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具有的资本市场。

   中国股市要成为真正的市场,就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能半途而废。
                    安邦高级分析师 贺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