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策市是社会精力的无谓消耗

(2008-03-31 15:41:48)
标签:

财经

股票

股市

估值

精力

中国

    政策市是社会精力的无谓消耗
股市自去年11月调整至今,“跌跌不休”让投资者输钱输得脸都绿了。而在上周跌至3500点附近时,市场内外哀声四起,救市呼声更是此起彼伏。此情此景对照去年市场牛气冲天的场面,真是天上人间,不知今夕何年。

要政府出面拉股市一把,这也说得过去。因为既然股市暴涨之时,政府动辄半夜鸡叫,出利空消息“教育”投资者注意风险,那么现在股市暴跌,没来由政府就袖手旁观不闻不问,难道投石下井符合“和谐社会”精神么?要说监管层不呵护股市,也不是实情。原先牙口咬得紧紧的股票基金发行,从今年2月份开始差不多是一路绿灯。印花税下调政策据悉也在研究中。“两会”期间,证监会高官一听说政府不救市传闻就勃然变脸,等等诸如此类的信息都显示,政府其实明里暗里都不希望股市暴跌崩盘。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政府大手笔救市,那又如何?下一轮股市暴涨,是不是还要等政府出面将股价打压下去?据说证监会主席是中国最难干的职业,因为股价涨上去了,大领导不满意了:这么涨上去,跌下来有人跳楼怎么收拾啊?股价跌下来,股民不满意了:凭什么打压股市让我赔钱?要是不涨不跌,大家都不高兴了:不涨不跌,这叫股市吗?这样的政策市究竟何时才是个头?

股市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一点必须搞清楚,搞不清楚,政策市的怪圈就永远没个完。有学者说股市是赌场,如果是,干脆开赌场得了,何必辛辛苦苦跑到澳门去,让何鸿燊发财?有人说股市是为国企改革服务的,如果是,那政府就是大忽悠,财政、银行的资金不愿意为国企烂账买单,改由老百姓的血汗钱来填补国企亏损的窟窿。

股市是在市场经济中担当原先计划经济中计委的角色,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指挥者和协调者。

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委(现在是发改委)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可以说涉及到国计民生所有一切的资源配置,都是计委说了算。结果怎么样,是中国人都知道。而市场条件下的股市以价格为信号,引导资金在各个行业、公司里面进行配置。它是由无数市场参与者的投资活动决定,反应经济系统无数分散的信息和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股市是个黑箱,没有哪个人或者组织能彻底掌控,甚至都不能说得上明白,它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流淌的信息流和知识流。这中间,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固然是驱动市场运动的重要力量,但市场驱动根本力量还是资本估值,按巴菲特的话说,股市短期看是选美竞赛,长期看却是体重磅秤。

因此股价涨跌,甚至暴涨暴跌才是市场应有之意。这也是无数分散的、有人性弱点的投资者对资本不断估值的必然表现。但对中国股市而言,政府干预的力度实在太强大了,强大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投资者不再将精力放在市场估值本身,而将眼睛盯在政府行为上。贪婪和恐惧,这些人性弱点的放大,不再是通过对经济发展和上市公司的揣测和判断,而是通过对政府官员心思的揣摩和判断。这样的揣测和判断完全是社会精力的无谓消耗——本来大家都可以把精气神用在判断上市公司年报或者未来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上的。与此同时,政府也在一轮又一轮的政策市循环中挥霍着自己的信用和精力,疲于奔命最后落不到一声好。政策市的最终得益者,不过是接近权力中心的一些信息掮客以及背后的大资金而已。

人性不变,市场就始终都会有暴涨暴跌,无论政府管不管都是这样。但如果政府对股市“父爱精神”泛滥,导致无所不管、无所不问的政策市结局,那最后就是市场与政府博弈,而不是落脚在资本估值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上,这绝对是社会精力的无谓消耗。

 

                               (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 徐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