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3,84

(2009-03-17 10:54:22)
标签:

73

84

老人

夕阳红

文化

分类: 医学沙龙

73 84 73,84

           73,84

    73,84可别小看这两个数字。对于一些老人来说,这可是悬在头上的一个魔咒。“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俗语,对大家的生活,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有着很大影响。73、84真的是老年人的一道坎吗?用今天科学的眼光将怎么看这一说法呢?

    中国人有过本命年的习俗,73岁刚好是我们的第6个本命年,84岁也刚好是我们的第7个本命年,这里面的讲究可就更多了。其实,尽管各地流传的风俗不同,但是都表明了一点,就是在过去人们对73、84这两个年龄是非常在意的,很多人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有很直观的感觉,那就是在73、84这两个年龄段去世的老人相对较多。

    据近几年的报道,国内外很多知名人士,还真有一些是在这个年龄段去世的。例如:

2005年,我国著名书法家柳曾符去世,享年73岁。

2005年,我国著名哲学家高齐云去世,享年73岁。

2005年,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包罗二世去世,享年84岁。

2005年,配音演员尚华去世,享年84岁。

2006年,美国“灵魂音乐”之父詹姆斯·布朗去世,享年73岁。

2007年,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去世,享年84岁。

2007年,法国世界级默剧大师马塞尔·马索去世,享年84岁。

2007年,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去世,享年84岁。

2008年,我国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廉月儒去世,享年73岁

他们都没有跨过这道坎。

    通常老年人算年龄时都讲究虚岁,如果按照虚岁来讲,人们熟悉的相声表演艺术大师马季,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去世的时候虚岁都是73,也是没能过这道坎。

    我们再来说一说此种俗语的来历:公认的一个解释和我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有关,这就是孔子和孟子。据说孔子73岁去世;孟子84岁去世。在那个时候,人们就认为圣人都活不过这个年龄,更何况普通人呢。因此,久而久之73、84就成为两个象征,变成是老人的一道“坎”。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据《健康科学》(2006年第五期)报道,前苏联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生命运动有周期性的规律:也就是生命活动高潮和生命活动低潮。这个规律以平均七年和八年为一个周期。在每一个周期中,生命活动高潮和生命活动低潮是交替进行的,周期的两头身体健康值比较低,周期的中期身体健康相对平稳,以此类推,84岁正好是第12个周期的结尾数,而如果按照8年一个周期来计算,73正好是第9个周期的开始,这两个年龄正好都是生命活动的低潮期,遭遇重病袭击的可能性就极大,因而增加了死亡的危险。

    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学生是在7岁和8岁开始进入少年期,大概到14岁或16岁就进入青春发育期,21,22岁一般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28岁到32岁就进入完全成熟阶段,都是在遵循变化、稳定再变化这样一个轨迹。

    从昌平殡仪馆得来的数字显示:2004年~2008年五年间去世人数统计了解到,70岁到90岁之间的20个年龄段,在2004年73、84去世的人数分别占2004年全年70至90岁去世老人的5.49%和4.1%,2005年是5.95%和4.79%,最高的是2007年,也不过是6.48%和4.95%。也就是说这两个年龄段去世的人数大致相当于70岁以上去世人数的平均值。

    其实不管是苏联专家的研究,还是《黄帝内经》上的记载。只能说明73、84这两个年龄是属于人生命生命活动低潮的低潮阶段,但是并不能说明这两个年龄对于老年人就是两道可怕的坎。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不科学的。

    生命在于运动,让我们充分利用有生之年为祖国、为下一代发挥余热吧。

夕阳无限好!(摘录)

                                          73,84

 73,8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