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迫症

(2015-09-29 08:51:47)
标签:

健康

强迫症

神经症

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

分类: 心理、健康
    强迫症,是一个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精神疾病,更是常常用来黑处女座的强有力词语。但是人们理解的强迫症,和心理学、精神病学定义上的强迫症并不是一个概念。为了给缓解大家的压力,也为了给处女座正名,我特意整理出这篇科普文章。

    强迫症,英文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被称为OCD,属于神经症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强迫与反强迫并存,简单的说就是: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地进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然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来源于自身并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强迫症的痛苦是强迫与反强迫的强烈冲突,这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社交、甚至生活起居。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强迫症一定是有反强迫存在的,如果一个人总是重复某个行为,并乐此不疲,那不叫强迫症。

    但是根据近年来的数据统计,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并且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在25岁之前发病。而且强迫症有着发病早、病程迁延的特点,常对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世卫组织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经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很多患者常常出于一些考虑在发病初期没有及时就医,更有甚者初次就诊距离发病会相隔十数年之久,这给疾病的治疗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所以,强迫症还是和其他心理问题、精神疾病一样,提倡早发现早治疗的。

    具体说到强迫症的症状有两大类: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而强迫思维又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举例说明就是:反复怀疑门窗没有关好,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站在高处就有往下跳的冲动。而强迫行为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比如反复检查门窗,反复洗手。

    如果单纯就症状出发是不能判断强迫症的,因为有很多重复行为是正常的习惯,比如外科医生因为手术规范的要求通常保留着多次洗手的习惯,这并不是强迫症。要区分强迫症,还要注意强迫症的特点:1.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并不是外界造成的;2.至少有一种思维或者行为仍然在被患者徒劳地抵制;3.实施行为的想法本身就使患者感到痛苦,但是如果不实施会产生更大的痛苦;4.这样的想法或者冲动总是反复的出现。另外既然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它就会有着神经症的一个明显的特点:疾病的影响不再是针对某件事情的,而是有了泛化的影响。

    强迫症的病因是很复杂的,和大多数心理问题一样,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普遍认为强迫症与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人格个性、社会因素有关。而更有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到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事件,比如人际关系、婚姻状况、学业工作上的矛盾或挫折。而强迫症患者通常在个性上有追求完美或严格要求的倾向,或者在人格上是强迫型人格(具体表现为责任感过强、过分的谨慎、希望凡事尽善尽美)。又有研究称强迫症有遗传倾向,患者在神经内分泌方面存在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我通常这样理解: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是生活事件和人格个性特点发生冲突矛盾后的一种表达,当这种表达的强度影响到了生理水平和社会功能的时候,就是强迫症了。

    换句话说,有的人可能有强迫症状,但是因为影响不大、病程不长、症状不严重,不足以成为强迫症。在强迫症的诊断上,世卫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中给出的标准是:患者必须在连续两周的大多数时间里存在强迫思维思维或者强迫行为,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者妨碍活动。

    不过还是我一直说的那句话,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诊断应该交给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科门诊来做,所以不在这里占用大量篇幅了。而且强迫症的诊断还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病史访问和精神检查,用来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药物成瘾、器质性精神障碍进行区分。所以这个诊断会是一个很专业的过程。而题外话要说的是:这些疾病也可能会出现跟强迫症类似的症状,所以非专业的诊断会造成混淆。

    而强迫症的治疗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过程,通常有三种方式: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改良性电休克及经颅磁刺激、神经外科手术),所以这里也不做赘述了。

    我觉得除了了解强迫症的常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预防。从强迫症的病因归纳出发,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做好预防:1.做事上不要过分苛求、要有弹性,注意与他人的沟通,并完善自己的人格;2.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避免刺激性的不良生活事件发生。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科门诊进行咨询和筛查。

    段佳明 8:59 2015/9/29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blog.sina.com.cn/duanjiaming、weibo.com/duanjiam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