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天津滨海爆炸事故泼些冷水——面对灾难事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15-08-13 14:38:39)
标签:

时评

天津滨海

爆炸

事故

分类: 人事、时评
给天津滨海爆炸事故泼些冷水——面对灾难事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图片来自微信,被朋友们称为:最帅的逆行。谨以此图向勇敢的消防队员们致敬!)

昨天晚上2330分左右,天津滨海发生爆炸事故,截至今天中午12时,腾讯新闻的消息:这次爆炸事故造成4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消防官兵;住院治疗520人,其中重症伤员66人。

事故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带来的伤亡也是让人痛心的。但是在感叹和祈祷的同时,我还是要泼一些冷水,让我们来冷静面对这次事故:

一、事故发生后的几小时传递消息的主要媒体竟然是微博、微信,官方和新闻媒体的反应速度让人失望。据说事故发生后天津卫视当时还在播放《逃出生天》,唯一一个在半小时内给出响应的是凤凰资讯,央视则是在90分钟后在节目重播后插播了一条简讯,2小时后CNN中断节目插入了Breaking News,直到凌晨352分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才发布第一条信息。而今天早上,天津日报的电子报撤掉了头版,倒是新京报整版报道了这次事故。

有的时候官方和新闻媒体总会说社交媒体上流言太多,假消息泛滥。但是在事故发生后,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正迫切的时候,你们自己在做什么呢?2012年的蓟县大火,天津媒体的报道仅有170个字——何等珍贵!其实我也觉得官方和新闻媒体的消息应该权威,所以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没有错,但是新闻本身有它的属性在,所以做实时的跟踪报道也不会错啊!两个都不会错,而第二种做法又能避免大量的虚假信息,那为什么不那样做呢?不知道是我们的官方管制太严,还是我们的新闻媒体惰性太大。

二、每次事故后都会有人借机营销,或是趁火打劫。社交媒体上好多事故现场的图片,上面写着祈福、挺住,下面打着公司的广告或店面的LOGO;微信朋友圈里偶尔点开个链接上半页是新闻,下半页是广告;不过这次还好,因为之前地震还有人冒充慈善机构骗捐钱物……

    我不禁要说:现在的人太聪明了,聪明得没有底线,发灾难财的事做得真绝!我不说这营销手段有多么低级,但说这种事没人管么?这种事不应该管么?即使现在没人管,个人也应该抵制!

三、大部分的灾难事故感情牌打得有点多,人们需要更多的情绪出口。这个分寸很难拿捏,说好了是道理,说不好是得罪。但是我们都会发现每次灾难事故人们都会有好多感动,更有甚者像上面说到的低级营销:两个省市都不接壤、活半辈子没去过天津的人,打一个巨幅图片上面写着“我们都是天津人”——写给谁看呢?事故中受伤的人有心情刷朋友圈接受慰问祝福么?即使刷朋友圈了,你们是好友么?我不否认这样做更多地表现出了我们的民族情义、团结、爱国,我只想提一个反思,这样做只有两个作用: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告诉你的朋友你在抒发情感。退一步讲,这样做也不是错的,你的地盘你做主。但是问题来了,我们会发现除了灾难事故,有些情绪没有地方可以释放。我印象很深的是,汶川地震的时候,不论哪里的人都很伤心,但是雅安地震的时候人们伤心的程度就不如汶川了,是因为人们的民族情义、团结、爱国少了么?不是。是因为人们的对灾害事故疲劳了么?也不是。我觉得是人们之前的情绪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且这种背景下人很少会选择同一个途径再次释放情绪。至于说这些情绪是什么,这个很难分清楚。我倒是隐约觉得,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把自己的其他情绪投射在灾害事故上。所以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人们平时的情绪出口不够。

四、灾难事故能给我们这些旁人带来什么?如果你离天津很远,连风都刮不过来,那你能做些什么,这次事故能给你带来什么呢?社交媒体有两个用处是我一直很看好的:需求的传递,经验的分享。事故的新闻可以让我们了解现场的情况:交通如何、医院的患者数量多少、血库是否充足……周边的人可以提供适当的援助,如果离得远了可以选择捐助或者是把有帮助的知识经验分享出来,例如很多微博微信上在传递急救的知识、爆炸后的防护方法。如果你这些都不擅长,那可以借这次机会学习些知识,看看别人分享的经验,或者自己百度下应急处理办法,例如2004年印尼海啸的时候,多学习一些海啸的逃生自救方法;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多学习一些应对地震的自我保护方法;还有火灾、泥石流等各种灾害事故的知识可以学,你可能平时不太注意,但是发生的灾难事故会给你提个醒。你不能保证自己不会碰上这些事情,但是可以有所准备。

面对灾害事故,你可能不是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也不是灾害救助的专家,你也许不能帮助把损失做到更小,但是你可以把收获做到更大。


段佳明 14:39 2015-8-13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blog.sina.com.cn/duanjiaming、weibo.com/duanjiam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