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几点说明
一、专家讨论意见
2000年10月9日,拍摄方在全国妇联举行剧本讨论会,张雅文在场听取意见。会后,由潇湘厂编辑潘宇凡同志根据专家发言录音整理了文字意见,妇联领导、中央台影视部领导各留存了一份,寄了一份给张雅文,希望她能按专家意见修改。
现在讨论会录音磁带尚保留在我厂。
二、关于编剧署名问题
5月8日,我们在梅地亚举行赵冬苓创作提纲讨论会,根据采访的材料,导演要求赵冬苓要全新创作,从零开始,不要局限原稿。
6月25日,赵冬苓交付了剧本。7月6日,我们在中央台组织了专家讨论,一致认为剧本有质的飞跃,是一个全新的创作,达到拍摄标准。
导演黄建中提议,要尊重赵冬苓的创作成果,赵冬苓是编剧,随后,摄制组与赵冬苓撰写了补充协议,增加了赵冬苓署名为编剧的条款,但后来因故没有实施补充协议条款。
第二天,张雅文打来电话,说已经知道讨论会,为什么不叫她参加,情绪很不稳定,并要看赵冬苓剧本。
为了不使张雅文情绪波动,我在装订剧本时,还是按原拟定署名方案,署名为编剧张雅文,改编赵冬苓,此事没有让赵冬苓知道,当时认为张雅文多次在电话中哭,说心脏病犯了,怕她身体吃不住。
在此后,张雅文就多次提出保证她的独立编剧署名,她看了赵的剧本后,认为完全脱离了她的原本,对自己未来的署名担忧。
九月中,张雅文找钟勇,要签个补充协议,钟勇认为有些条款不妥,钟勇9月18日到比利时后,与我商量。由我回国将补充协议寄张。补充协议有条件同意张雅文为编剧署名,张雅文没有回应我们。
2001年底,专家和领导审看电视剧,制作方根据俩位作者的创作成果,拟定署名原著张雅文,编剧赵冬苓,客观地体现两人的劳动成果,张雅文知道后,坚持要求署编剧名。张雅文曾多次与我谈心里话,谈到她的艰难,经常有自杀和杀人的念头。也向许多人谈过,制作方不堪其忧,为平息张雅文失落的情绪,几方领导做了赵冬苓的工作,最后做出了“编剧张雅文、改编赵冬苓”的署名。
三、关于剧名及居中人物、结构
2000年6月,我看到张雅文的材料后,就与张雅文讨论了未来的剧名。张提供了几个剧名,我认为都不理想,如:《中国女辛特勒》、《纳粹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等,当时也没想出更好的剧名,就暂定为现在这个,随后就以这个剧名签订了合同书。
我厂确定在2000年度投拍,时间紧,为了做好宣传工作,由湖南省委宣传部向全国妇联提出报告,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珮云提写片名。2000年9月初,我厂与全国妇联在深圳召开了拍摄新闻发布会,张雅文专从哈尔滨来参加了会议。
赵冬苓剧本创作出来后,张雅文最担忧就是怕更改剧名和编剧署名,多次写信给我厂厂长。我们考虑到中央领导己提写了剧名,也尽量让张雅文心理得到平衡,最后没有更改。
第一次看张雅文剧本的时候,我提出了意见,由于张雅文是按人物原型写的,基本上是一本流水帐,我就提出了剧本的基本结构,随后在多次专家讨论过程中,形成了剧本的完整结构方案及主题思想、人物关系和很多具体细节的设置。
如:故事的开头,金铃与德国将军的遭遇:张雅文写了两集俩人还没见过面。我提出应该在德军入城时俩人就应该相遇。
如:金铃一家与德国将军的关系,我提出不能按原型写,不要与国民党联在一起,我提议把金铃父亲写为一名中医,为德国将军治过伤,建立了友谊。
通常,作为拍摄单位,在与作者约稿后,都会对未来的剧本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关系提出要求,我们对张雅文提出了要求,同样也对赵冬苓提出了要求,质量标准是一个,而且时间都是在两个半月交稿。
剧中人物的名称我们要求不用真名,其实人物名称就是人物的符号。有些人物的名称是我们提议的,如:张雅文第一稿上主人公是个外国人名“文海伦”,我们认为不妥,建议改为中国人名,后改为金铃。
赵冬苓在接手创作后,我们提出原张雅文剧中主要人物名称不要改变。赵冬苓同意我们的意见。
200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