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曾看过陈宝国、巫刚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剧名叫做《咱爹咱妈》,讲的是乔大爷乔大妈与他们四个儿女的故事,非常感人,具体的剧情如今已经忘了,但主题歌还没有忘记,歌词是这样的: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想到了剧中的乔大爷和乔大妈,更想到了自己的爹和妈,想到了自己的小时侯,想到了那时侯的一些事情。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与母亲去一个叫陡米皂的山坡上插红薯,当时这块山坡是生产队的,但每家分了两块,可以种上红薯,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那天下午,山上只有母亲与我两个人在劳动,快到傍晚的时候,我们的红薯还没有插完,天越来越黑,也变得越来越阴森森的,而且还传来了老鹰的叫声,我不禁害怕起来,催促母亲快点回家……
我们村里周围有四口水塘,三口小一口大,那口最大的名字就叫大塘,面积应该有7、8亩,属于我们大队所有。夏天的时候,这大塘就是我们大队的大澡堂,傍晚的时候,大家都到塘里游泳戏水,会游泳的大人游到塘的中间深水处,不会游泳的小孩就在岸边的浅水处。大约1974年的夏天,当时我还不会游泳,与几个小伙伴在浅水处玩,我的一个同学突然把我推向了深水处,我拼命在水中挣扎,正好我的另一个大我两岁的同学从中间游过来了,我捡了一条命,晚上回去,我竟然没有把这事告诉母亲……
大约1975年左右,一天下午,我外婆那个公社的一台拖拉机来我们公社拖货,母亲要哥哥与我搭这部拖拉机去外婆家。于是,我们上了拖拉机,因为拖拉机在经过我们区行政中心潘家埠卸货,耽误了一些时间,待到了外婆那个公社的时候已经天黑了,而公社到外婆的家还要爬一座山。我们壮着胆子往山上的外婆家走。在一个岔路口,走错了方向,走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全靠这个村子里朴实的村民,举着火把把我送到外婆家……
在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也就是1976年左右,突然我们村里的人都传说我们全家都要迁移到父亲所在矿山,村里的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要知道那时能够迁移出去,就是吃上了国家粮,就是糠箩里跳进了米箩里,但传着传着,消息就没有了下落。不知为什么,我当时还小,从来没有问过父母为什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是1976年左右,我们家买了一些木头放在屋檐下的晒楼上,准备将来做家具或建房子。一天夜里,雷鸣闪电,风雨交加,暴雨整整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我们起床发现屋檐下的木材全不见了,我们沿着脚印找去,发现那脚印延伸到了我们老家那一片田野的田间小路,我们知道这帮盗贼来自我们家对面一个叫徐家院的村子,他们平时在我家附近看电影时就盯上了我家的木头……
1977年秋天,我读初一,学校勤工俭学,放假让大家上山去拣油茶。清早我跟一个多喜塘大队姓张的同学去了他们大队附近的茶山,路途比较远中午没有回家。母亲见我没有回去十分焦急,到处打听我的下落,还去学校找班主任谭老师和黄老师,也没有下落,直到下午5点多钟,我独自提了一篮子茶籽回去,他们才放下心来……
1977年左右,我们生产队有两丘田在离我们家半里多路隔壁大队一个叫郑家院子的门口,一到稻子成熟的时候,我们生产队就要安排一个人去这块田里赶鸡,防止这郑家院子的鸡吃我们生产队的稻子。有一天轮到我母亲去赶鸡,竟然赶了这郑家院子里一个大队干部家的鸡,这大队干部的女儿竟然跑到我们大队找我母亲“算帐”,凭借他父亲与公社干部的关系,要拖我母亲去公社“评理”,据说还打了我母亲。那一天,我们都在学校上课,没有亲眼看见。
……
这些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却又实实在在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长大了,咱爹咱妈却变老了。
咱爹咱妈与电视剧《咱爹咱妈》里的乔大爷和乔大妈一样,一辈子很辛苦,很不容易。他们年轻的时候辛苦,为了一家的生计,父亲去郴州的矿山劳动,忍受着核辐射的危险,母亲在生产大队劳动,忍受着饥饿和劳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买了一栋旧房子,又盖了一栋新房子;他们中年的时候辛苦,为了我们的前途,省吃俭用,送我们读书,我们一个个上了小学上中学,上了中学又上大学;他们年老以后依然辛苦,为了我们的孩子,他们不辞劳苦,从县城,到省城,从郴州,到杭州,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一点迟疑,也没有一点怨言。
咱爹咱妈与电视剧《咱爹咱妈》里的乔大爷和乔大妈一样,一辈子很善良。他们对我们子女很善良,从来没有对我们有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望,不期望我们当官,也不期望我们发财,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压力,只有动力。他们对我们的亲戚很善良,亲戚有什么事情总是挂在心头,亲戚有什么困难总是热心地去帮助。他们对街坊邻居很善良,无论是以前在农村老家,还是如今在县城,他们总是和街坊邻居与人为善,不搬弄是非,即使是与一些不太讲理的人打交道,咱爹咱妈也尽量是退避三舍,理让三分,以善良之心去同化他们,并感化他们。
从去年开始,我们家兄妹分别在新浪和网易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我们在博客上写了很多关于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的亲戚和我们的家乡的文章,虽然我们都不是学文出身,我们的文笔都很一般,但我们对父母、对亲友、对家乡的感情却不一般,我们写的点点滴滴都是自己的亲身感受,都是最真挚的表达。今天,我把网上的这些东西下载下来,编辑成册,取名《咱爹咱妈》,以此献给我们辛劳的爹妈。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63篇文章:第一部分《咱爹咱妈》,是本书的核心,主角是咱爹咱妈,是我们儿女眼中的父母;第二部分《咱家长辈》,写了我们的爷爷与奶奶、叔爷爷与二外婆、叔叔与两个姑姑,姨妈与两个舅舅;第三部分《咱们家乡》,写了我们家乡的一些人和事,主要是三十多年前我们还在家乡生活时的所见所闻,包括那时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包括母校的一些老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是个人的看法,有些是对的,有些并不一定对,请长辈们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多多包涵,切忽计较。
最后,让我借用《咱爹咱妈》中的一句歌词: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愿家乡的父老乡亲平安度春秋!
2009年7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