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大米引发的悬案

标签:
湖湘讲堂王船山王立新文化 |
王立新教授主讲的《天地大儒王船山》17集,讲到一个重要的历史细节:以大明孤臣自居的王船山,去世前两年,却因为一袋大米而遭到很多猜测与非议。
话说大清朝郡守崔知州代表政府前往看望年迈的船山老人,并送去了米和帛。船山虽然称病不见,退还其中的帛,却接受了郡守送来的大米。人们心目中那个打太阳伞、穿木屐出门的铁骨铮铮的船山形象,因此备受争议:你不是死忠明朝吗?你不是玩“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行为艺术吗?你怎么就接受了清朝官员的大米呢?是不是饿惨了?或者变节了呢?
当年那个为了气节而宁愿以野山姜续命的船山真的晚节不保吗?他真的为“五斗米”折腰了?他到底该不该接受清朝官府慰问的大米呢?
那么,我们首先要思考,船山为什么只留下大米,而将帛退还了呢?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帛”这个字的特点,上面为白字,下面是个巾字,即有白巾之意,白巾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是用来吊丧的,船山当时退还帛,里面说不定含有谩骂清朝的意味。
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推移发生变化,他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也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如果思想家的思想咬定一个固定的观念致死不放,不能伴随时势做出相应的变化,那么,他的执着就有可能变成顽固。船山晚年在其《读通鉴论》的后序中,自称“不言正统”。此时,他认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政权,可以担待正统的资格。在他看来,评判历史的最终极的准则就是一切要看是否有利于民族、苍生和国家,如果对一个腐败的朝廷至死不渝,那岂不是愚忠?
更何况船山接受郡守送来的大米,并不意味着他接受了清朝的封赏,更不表明他在打算投靠清朝。那些因为船山接受大米而认为他变节的人士肯定是拿伯夷、叔齐二位贤人作为参照,当年,伯夷和叔齐在周灭掉商朝以后,为了表示自己的气节,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采集山上的野菜为生,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集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从此,伯夷、叔齐就连野菜也不吃了,结果活活的饿死了。按照这个逻辑,船山也应该不吃不喝,活活饿死才能表明自己的气节?要是圣人真的饿死了,那岂不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损失?更何况这华夏大地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这粮食是由华夏人民在华夏大地上劳作而来的,他为什么就不能接受!
船山在家庙中曾经写下这样一幅对联:“天地德,祖宗恩,当酬当报;皇王土,圣贤书,可耕可读。”正好表明了船山的心志。虽然满清统治了华夏大地,但那也改变不了疆土原本是炎黄所开辟、依旧是华夏圣土的本质。既然原本就是华夏生民赖以存养和延续的资源,为什么不可以吃这块土地上由华夏生民耕种出来的粮食呢?
如此看来,船山晚年接受了清朝官员的大米,当然与变节八竿子打不着边,而恰好说明了船山晚年对历史的通达。试想,新的王朝虽然是满人的,可是它比烂到骨子里的大明更有朝气,对老百姓来说,天下太平,社会秩序恢复,不用再受战争之祸,这样的日子不是更好吗?如果王船山连这点都想不通,他会接受“清米”吗?他的儿子后来会出来给清朝当幕僚吗?那些认为船山接受大米有变节嫌疑的人,才是大脑迂腐、愚昧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