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王朝为何向欧洲求救???

标签:
湖湘讲堂王船山王立新文化 |
就在三个月以前,瞿式耜六十寿诞,船山当时还在桂林,赋诗祝贺:“千古英雄此赤方,漓江南下正汤汤。情深北阙多艰后,兴寄东皋信美乡。进酒自吹松粒曲,裁诗恰赋芰荷裳。萧森天放湘累客,得以商歌侍羽觞。”船山和瞿式耜都不曾料到,瞿式耜的六十寿辰,竟然成了瞿式耜的最后一个寿辰。
瞿式耜(1590——1650)字在田,号稼轩,江苏常熟人。万历丙辰(1616)进士,天启间,信奉天主教,教名Thomas,就是托马斯。
1647年十一月,瞿与两广总督丁魁楚一同拥立桂王为帝,年号永历。后任东阁大学士兼桂林留守。何腾蛟经略湖南,瞿式耜巩固后方,与何腾蛟联手,信重名将焦琏,多次击败清兵。清兵曾先后五、六次兵逼桂林,都被瞿式耜英勇击退。一次清兵竟然冲进城里,瞿式耜指挥焦琏等将领,与清兵巷战,终于把清兵赶出桂林。至此,清兵再来,而焦琏领兵在外,并被清军击溃,瞿式耜坐守空城,与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一同殉难,以身殉国。
这就奇怪了,瞿式耜不是明朝大臣么,怎么会是基督徒呢?居然还有个时尚的英文名叫Thomas!
这一点也不奇怪,明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增多,沿海的客商首先接触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占领了东印度群岛的部分地区,葡萄牙又以各种手段租占了澳门,为基督教的传播开辟了基地,当时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可以为自己国家提高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抱着为基督教传播奉献的精神,很多传教士来到中国,而且还参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传播。
以利马窦神甫为主的西方传教士经过深入学习中国传统礼仪和儒家道家佛法的经典,学习汉语,使用中国名字等,最终翻译出了新的中文圣经。现在的“上帝”等名字就是早期的圣经翻译家们利用儒家《诗经》的天的概念和上帝的词语而赋予的新的意义。“天主教”也是他们创造出的词语。同时,早期的翻译家们同时还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如论语、易经等翻译成西方文字介绍给欧洲,加强了文化的交流。
清军入关之后,传教士一部分留在北京,后来深受清朝王室信任,如汤若望、南怀仁等,另一些则跟随南明王朝南下,许多南明大臣,甚至永历皇帝的母亲、妻子和儿子都受洗成为了基督徒。迟至1651年,还有一位叫卜弥格的传教士受永历皇太后之托,携皇太后上罗马教皇书出使罗马,以求得到罗马教廷和欧洲天主教势力对永历朝廷的援助。
不过远水不解近渴,随着永历帝被杀害,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亲近基督教的朝廷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