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年砍柴讲水浒:“基层干部”能力大

(2010-03-05 20:46:07)
标签:

杂谈

 

在唐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官与吏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明代流行一种叫“挂枝儿”的小曲,跟我们今天的流行音乐差不多,有一首是这么唱的:“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作了吏”,可见官和吏之间差别有多大。

官吏之间的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呢?在科举时代,官员的出身主要有三种,一是科举,一是门荫,也就是某人做了大官,子孙也能够获得做官机会,三是军功,除此之外,其他途径是很难进入官员体系的。既然不能做官,如果想获得政治资本,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去充当胥吏,也就是给衙门办差,充当胥吏的人,得要承担许多具体事务,比如办理公文、裁解诉讼、治安缉盗、征办赋税等等。这些胥吏没有或者很少有俸禄,有时候还得自己搭钱进去,甚至为此搞得家破人亡,所以逃避当差的人很多。到了后来,形式慢慢改变,一些人发现其中有利可图,就主动当起了胥吏,开始为害一方了。

这些胥吏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呢?黄宗羲曾经在《明夷待访录》中总结出了三点:第一,依仗官府的权势,乡民不敢为难他们;第二,官员都是外来的,胥吏却是土生土长的,官员基本上管不了他们;第三,他们世世代代把持地方政务,世代相传,根基牢不可破。也许皇帝换了,江山换了,他们的权力却始终没有任何变化。

对于基层小吏的能量,十年砍柴做出了这样的通俗解释:自古中国是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因为回避,因为升迁,科举出来的官是真正的“流官”,往往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呆不了几年,搜刮一番民脂民膏,就拍拍屁股走了。而小吏多是当地人士,有的还是世代为吏,父亲当一辈小吏,老了就让儿子接着当。对当地的社会情况太熟悉了,张村有哪几户富翁,李村有几个二流子,他们清清楚楚。他们不仅熟悉社情,也熟悉官场和朝廷的各种律例。而那些端坐在朝廷上做官的大员,要么是读圣贤书出来的,每天吟诗作对,要么如蔡九、梁中书这样靠裙带关系起来的,具体带有技术性的事务活,他们远不如小吏熟悉。因此捕盗、收钱、送发公文这些活被小吏把持就是自然的。所以中国有句俗话:“不怕官,只怕管。”皇帝、宰相、巡抚、知府,乃至知县高高在上,一般老百姓见不着他们,老百姓和官府打交道,说白了就是和小吏打交道,所以说小吏的素质直接决定一个王朝的政治生态,人常说治国先治官,治官先治吏。但王朝那样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多数胥吏一定是欺上瞒下,这样做和他们自身利益相关,在利益面前,道德实在是太脆弱了。

所以宋江、朱仝这样的基层小吏,与晁盖之流的地方黑恶势力相勾结,欺上瞒下,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