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何主动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

标签:
杂谈 |
话说晁盖等七人在黄泥冈上劫了生辰纲,负责侦缉工作的济州府三都缉捕使臣何涛经过仔细排查,确定晁盖有重大作案嫌疑,遂来到郓城县实施抓捕。郓城县押司宋江得知案情之后,不但没有秉公上报,反而借故打了个时间差,给晁盖等人通风报信,事后郓城县的都头朱仝,在缉拿疑犯途中,也故意制造机会,让晁盖一行顺利逃脱,这一回,《水浒传》中唤作“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按照传统的说法,宋江和朱仝这是上应天命,不顾个人安危,恢弘江湖义气的表现,可要是在法治社会,宋江这样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以权谋私,泄露国家机密,并且利用个人手中的权力,主动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
宋江作为郓城县的基层干部,享受着这个职位给他带来的种种好处,他为什么不去维护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反而这样贴心贴意给晁盖之流的地方恶势力提供保护呢?十年砍柴从历史的角度给予了答案:
原来从汉代举孝廉开始,中国逐步形成成熟的文官制度。但在汉朝的时候,小吏和大官之间,有直通车,小吏作得好,可以从一个县衙门的巡捕开始,一直可以做到两千石的太守,甚至进入朝廷做到廷尉、宰相这样的高官。汉代的开国君臣,一大帮出自小吏,比如当过亭长的刘邦,当过县衙门文书的萧何,等等。尤而到了隋唐,科举取士日趋完备,文官地位日高,官和吏即当官的和具体办事的泾渭分明,不经科举的能吏要想混个大官,没有特殊机遇几乎不可能。具体说到宋代,这种情形更加突出了。宋太祖这个政变起家的职业军人坐了龙廷后,鉴于前朝得失,采取了修文偃武的国策。文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高于前代任何一朝,每次进士录取名额是唐代的数倍。如此必然造成“冗官”,这么多正经出身的文人涌进官场,势必把任何一个官位占满,而众多小吏即使干得再好,除非在自己的岗位上揩点油外,几乎只能终身为吏而不能升官。无激励机制就不会有责任心,时间一长,整个群体还会对朝廷心生不满。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些基层干部遇到了“天花板”困境,上升的空间太有限。
我们看《水浒传》中对宋江出场的描写,说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戏枪棒,学得武艺多般。生平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相助,端的是挥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救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这样一位文武兼备的模范公务员、享有盛名的杰出慈善家,却因为制度的原因,始终不能得到升迁,只能委身于庸庸碌碌的济州府府尹乃至郓城县县令之下,永无出头之日。不但如此,他还时刻可能遭遇不公平待遇,“但犯罪责,轻则刺配军州,重则抄扎家产,结果了残生性命”,甚至连累到父母和家人。环境如此之窘迫,宋江要想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除了寻找体制之外的其他途径,哪里还有其他机会呢?
用十年砍柴的话说:“人在一个岗位上,总要有些奔头,否则就会有别的想法的。”宋江、朱仝这类小吏,受环境所限,在体制内既然没有了奔头,也就不得不主动充当“黑社会”保护伞,为自己寻找另外一条后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