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诗歌生命和融之美(课堂实录)之二

(2011-06-14 14:20:23)
标签:

教育

           

          杜甫诗歌生命和融之美课堂实录之二

 

接下来,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看到了远处的西山,因为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用了“千秋”二字形容。“千秋”,给人一种悠久的历史感,在悠久永恒的历史长河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渺小,每一时段,都显得十分短暂。但正如中国传统思想所认为的瞬刻永恒的概念,所谓永恒,它其实在当下就可以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验了它就是超越了它。也就是当我们进入到一个极其美妙的审美境界的时候,你已经感觉不到时间之流了,当下,只有当下那种妙不可言说的审美愉悦,它就是一切,它就是世界,它就是永恒。所以陶渊明诗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就有点类似瞬刻永恒境界了。当然我在这里讲得非常简单,实际上从学术角度来讲它非常复杂。但不管怎么说,瞬刻永恒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审美体验,一种审美愉悦。陶渊明的另一首诗也说:“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也有俯仰之间就可以把握到整个天地宇宙之终极的意思。具体到杜诗这里,这种把握是用“含”字来表现的。一个“含”字,表现出诗人一方面把整个天地宇宙的景象,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包括了时间与空间的。也就是说,既有西岭千秋雪,也有黄鹂鸣翠柳,还有白鹭上青天,等等等等,全都包含收纳进这一方小小的窗户之内,使窗户有着镜框的效果。另一方面,窗户将外面的景物都收入了窗中,其实也就是收入诗人的眼帘,收入诗人的心灵。中国古代哲学讲究一种“纳须弥于芥子”境界,须弥山是佛教神话中世界最大的山,芥子是芥菜的种子,极微小。将天地万物都包融含藏进自己的心中,这需要一种很大的胸襟气度。这样,你不但胸怀阔大,而且天地万物,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万物的兴歇都在你胸中。从时间上讲,是“瞬刻永恒”;从空间上来讲,是“纳须弥于芥子”。这样,你就能总是和融着自然万物,生气流行,生机勃勃。

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方面诗人将眼界放到了万里之外,也说明心胸宕得很开,扩展得很远阔;另一方面,这扇窗,是诗人吸纳含藏外面生机勃勃世界的心灵之窗,这张门,也是诗人开出的通向外面浩渺辽阔远方的心灵之门,是心灵生命的门。一方面,从这张门出发,可以驶向千里万里的前方,驶向千里万里的远方,生命是开阔的,是伸展的,朝着前方朝着远方无限伸展;另一方面,千里万里之外的船只,又全都回到这张门这里来,这里是止泊,是心灵的安顿,是精神生命的止泊。也就是说,这张门,既是起点,扬帆启程的起点;又是终点,人生回归的终点,心灵回归的终点。这只船也好象人生之船,它的“泊”与“万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要扬起生命的风帆,向着千里万里乘风破浪;另一方面,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园,都要有心灵的止泊之处。杜甫自从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后,就一直在外漂泊,因此无论在物质的意义上还是在精神的意义上,他对于这个“泊”字都有很深切的生命体验。而一个心灵有止泊的人,生命有根的人,他的心胸又往往具有一种能够含藏万物,包融天地万物的能力。你能够栖居在大地上,你就能够承载包融天地万物的一切,这就是厚德载物。在这里,泊字与含字是互为因果的,你如果能够把这两个字之间的因果关系悟透,那你就懂得了什么叫做诗意栖居。你就能够象杜甫这样,既收得拢,又放得开,一方面将千秋万里都含藏纳入心中,另一方面,宇宙大化都从自己的心源中出发,真是吞吐自如,收放自得。所以在这首诗中,天地万象与诗人的心灵之间有着一种极和谐极生动活泼的交流往复的互动,诗人吸纳天地英华之气,吞吐宇宙大化自然,这就是天地和融、生气流行的圣贤气象。

由于杜甫的精神气度非常开阔,所以他写诗,一开口就是万里,一闭口就是千秋。开口就是乾坤,闭口就是天地。象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咏怀古迹》之五)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王宰画山水图歌》)等,简直不胜枚举。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殊不知杜甫的绣口一吐就是千秋万里,就是整个宇宙天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杜甫的诗不但境界阔大,而且色彩感很强,所以特别富有生机意趣。这首诗前面两句色彩很明丽,这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的,其实后面两句也同样富有色彩,比如千秋雪的洁白无瑕,船行江中江水的碧波粼粼,都是画面的颜色,只不过没有明写出来罢了,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所以我们品诗要注意诗人的意境其实非常浑整的,切忌把它分割开来看。

    那么我们现在从整体上来看看,这首诗中的色彩基调应该是什么颜色呢?对,是绿色。而绿色,也正是滋润了杜甫一生的生命之色。早在他诗集中的第一首诗《望岳》中就有表现。我们还记得那首诗一开头就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就是映入诗人眼帘的泰山整个都是一片青苍,一片绿色,无边无际,没完没了。青未了,说明这种体现生命的绿意也是不断滋生的。诗人心中有绿意,有春意,他的生命中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的滋养。哪怕是在逃难的途中,诗人也会感受到路边的野花野草,“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北征》)无论是多么卑微弱小的生命,只要本身具有生机,就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都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雨露,无论是甘的还是苦的,都能够结出自己的果实。这就是杜甫的生命观,也是诗人艰难困苦一生的生命源泉,生命支撑。诗人还说“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大自然的江山风月,花红柳绿是无私的,它在等待我们来欣赏,它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有的人能够欣赏到它的美好,并能够激活自己生命的活力,是因为他自己心中有生机生趣,有的人天天从它旁边擦肩而过,毫无感受,是因为自己心中没有生机意趣。正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见不是看到,而是映现的意思,应当是“现南山”,也就是说因为你心中本来就有南山,所以你才能映现出南山,使南山与你的心灵照面了,有一份和融默契。如果你心中没有南山的话,那么即使你看到了南山,那也只能进入你的眼帘,不能进入你的心灵,更谈不上映现,不能产生精神的交融默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