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的年华!

标签:
春天地震利比亚清明节娱乐 |
分类: 散文随笔杂文游记 |
周末了,聊聊轻松的话题——聊聊电影。
我喜欢电影,大学时曾经自学了世界电影史,所以更喜欢评论电影。从小到大,相信电影人们看了无数,可能够记忆犹新的,恐怕没有几部。大部分电影如过眼烟云,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连名字都忘记了。
但是,香港的导演王家卫绝对是一个值得电影迷记住的名字,他的作品中,《花样年华》可以称得上华语电影中的经典。
记得大约十年前,我第一次看《花样年华》,当时除了对张曼玉那二十几身不断变换的旗袍印象很深外,其他的能记住的不多。后来又看了一遍DVD光碟,仍旧没有太多感触。直到前不久,我在网上又看了一遍1080p的蓝光,才被王家卫的大师风范所折服。
众所周知,王家卫在香港导演群中,无疑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从他的作品屡屡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在当下全球化电影视野的潮流中,王家卫更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成功的个例。他的作品始终游走于商业体制和艺术电影之间,并能在此基础上,保持自己独特的视角,确立强烈的个人风格。从《阿飞正传》开始,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影响日渐增大,但在一般观众中却鲜为人知,票房也很不理想。这其中只有《花样年华》是个例外,不仅在评论界好评如潮以及继续着国际电影节的风光.而且第一次(似乎也是唯一一次)从电影界窄小的“圈子”走到了社会,走到了大众——得到了大多数电影观众的认同与喜爱,个中原因令人回味。
一段缠绵悱恻的婚外恋情,一次没有结果的暧昧之旅,一场没有T台的旗袍时装秀,一曲优雅而浪漫的MV,一个落寞男人的魂牵梦绕,一个幽雅女人的款款衷肠,几个港台巨星的同台PK,一部欲说还休、朦胧诗般的唯美的电影,这,就是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
在一个“脱”片泛滥的时代,那种“迷人小资”的“性骚扰”反而会更有味道,正应了古人的那句“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的俗话。爱情的过程才是最为迷人的,一旦有了结果就会索然寡味,距离可以产生美感,王家卫显然对这一传统的美学规则心领神会,所以他在《花样年华》短短的九十几分钟内极尽意淫之能事。他让女主人公换了二十几条艳丽的旗袍走在雨夜的胡同里,且留下一个婀娜多姿的背影,仿佛是时间之外的精灵;他让孤男寡女留在一间房子里过夜,却又不让他们上床;他让男女主人公终于说出了“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正当我们期待着高潮的到来时,电影却在这时戛然而止。看完电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英国诗人济慈的一句诗:“这是幻影?还是梦境?歌声已经杳逝,我在昏睡还是清醒?”电影已经结束了,只有我们的思绪还在四处飘荡着。
商业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标新立异,王家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一反“大众文化”的普通套路而行之,由媚俗而转到它的反面——媚雅,与时下流行的商业片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为它的边缘而成为新的卖点,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王家卫为什么把已经拍好了的床上戏给统统删掉了。在人们对《花样年华》众说纷纭,媒体推波助澜的同时,它已经获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
当然,《花样年华》也的确是一部不俗的艺术电影,它唤起了一代人的怀旧情绪,我们很多人都在其中找到了那种似曾相识,欲说还休的爱情感受。可以说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就很难体味到《花样年华》的微妙之处,特别在今天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以我们的窘迫,已很难拥有一种从容、宁静的心态去笑对人生了。这部电影则告诉我们曾经有过那样一个舒徐的时代,让我们在对花样年华的怀想中,暂时停下自己急促的脚步,回首重温那个唯美的时代……
我第三次看完《花样年华》,才完全理解为什么《花样年华》能使王家卫在“传统”的小资拥趸之外赢得更多的电影观众了:那不仅是因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不单是因怀旧回忆而引起的感情涟漪和共鸣;而是因为它的人物,它的故事包括它的叙事结构和时空转换等诸多因素,都契合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和生活观念的接受与沉浸。而王家卫也通过这样一次充满暖昧的爱情之旅,完成了自己对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习俗的检验;与此同时也使他在这种检验中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同,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
建议喜欢电影的朋友,有时间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周末,重温一下那部经典的作品《花样年华》,也重温一下自己心中花一样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