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互联网产品设计

(2012-01-02 22:03:50)
标签:

产品

设计

pm

经理

互联网

完美

主义

it

 刚入行做产品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设计的产品一定要有新意,希望做出来的东西跟别的产品会有很大差异。但现在回想自己做的几个模块,发现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新意,感觉自己做的产品在表现形式上总有别的产品的影子。甚至有时候这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挫败感,所以这也引发了自己对产品设计的一些思考。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即便同为设计师,但是不同的行业也会有很大不同。如果是服装设计师的话,设计的作品或许只要好看、漂亮就会大卖。但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却不同,单纯的讲究产品的美观性,反而会起负作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一个宗旨或者说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满足用户需求,而服装设计师和互联网产品设计师之所以会有前面所说的区别,关键的一点就是需求不同。服装设计师满足的是人们对于美的需求,而互联网产品设计师满足的则是人们对于网络服务的需求,利用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拿支付宝为例,我听到一些人批评说支付宝的体验太差了。我个人也是支付宝的用户,在使用支付宝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支付宝很多细节的UI做的并不好,视觉上看起来不尽人意。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支付宝的功能确是做的很完善,在用户付款、转账等各个过程中都有相应的提示和引导,整个流程都很流畅。虽说一些UI设计的差了一些,但是支付宝的功能设计却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在这里要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功能设计和UI设计哪个优先级更高,其实也没什么好争论的,功能肯定是要优于UI的,而且UI设计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更好让功能满足用户需求。如果一个UI设计师一味的追求界面的美观性而没有考虑功能的优先级的话,往往会让用户不易找到自己想要的功能,这样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当然如果能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保持了很高的美感,这当然是最好的了。明确了功能需求,分出了功能优先级,接下来我们就要设计表现形式了。不同的公司,即便是同类型的产品,战略目的相同,但在产品在形态上也会有所不同,这背后隐藏着设计者不同的意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各家门户网站的微博了。虽同为微博,但是长的模样却有一些不似。

  前面说了产品解决的是用户的需求,很多产品开发出来后,都需要使用者有一段熟悉、使用的过程。一款新产品的上线,用户不一定能熟练使用,总是要解决用户玩不懂的问题,所以我们这时候就要在新用户刚注册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教学,引导用户进行一些基础功能的使用。作为产品设计人员肯定对自己的产品再熟悉不过了,所以设计人员在使用自己产品的过程中肯定是没有疑惑的。而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普通用户,考虑一个未接触过该产品的用户在接触这款产品时心里会产生的问题,进而采用更好的方式解除他们的疑惑和不明白。道理虽然大家都明白,但是很多产品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会犯一些错误,自身陷入其中而无法转换角色,所以写的一些新手帮助或教学也都达不到让用户真正熟悉产品的目的。我个人有个建议,也是自己在工作中采用的一个方式,如果常时间沉寂某一项设计中脑海中的思维没有解脱出来的话,可以先去干点别的事,转移一下注意力,等到自己再回来使用这个产品原型的时候,由于思维上的延迟性对产品不会那么熟悉,所以自己会心生疑惑,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很有可能也是用户不理解的地方,借此寻找突破口或许就会很好的解决问题了。当然这是我自己总结的一点经验,大家如果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欢迎分享。

互联网产品创新的意义并不是与众不同而在于我们是否用了新颖的方式更好的解决了用户需求。最开始自己在产品设计中会犯一个错误,有时会为了创造一些新颖性,总是在界面添加一些出彩的效果,但结果往往是画蛇添足,不仅不利于产品的易用性而且也把产品的核心功能给弱化了。所以切不可单纯的为了与众不同的出彩而创新。提到设计规范,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讲的,倒是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用户习惯,如果将指示箭头设计成了按钮样式,这样很有可能出现用户想点击却无法点击的情况,给用户造成误解;另一点是来自硬件、系统自身的要求,例如屏幕分辨率,手机屏幕的尺寸等,这些都是产品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我们的产品要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很好的表现。

   那我们设计的产品怎样才能创新呢!我个人的建议是把自己当成用户去体验产品,揣摩用户的心里,感受这个产品该如何设计,界面怎样设计用户体验才能更好,什么样的交互更友好,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我们的意图。澳柯玛有一句广告词特别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产品也同样如此,再好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度逐渐提高,肯定也需要不断的升级改版。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别的产品学习、借鉴(这里的借鉴并不是指抄袭)他们使用的实现手段和方式,但个人并不建议把别人的产品完全照搬。产品总是在优化中慢慢完善的,至于说怎么完善,就要看产品人员自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