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史工具书作用,核对弄清真实历史情况
(2022-04-13 08:50:17)
标签:
志书正史干支换算方法 |
分类: 退休生活与家庭教育 |
一、发挥纪年性工具作用。了解每一朝代或某国的兴衰存亡的历史梗概,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弄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关联,是读史者必定会遇到的问题。在蔡东藩所著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各部演义书中,都会有古历记载的特定时间和历史阶段。而要核对与查实其准确与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查阅《中国历代帝王志》,该书按照帝王和国君世袭顺序,古历与公元纪年相结合,记录了各朝、各代、各国君主的名字、年号、生卒、在位时间等。
例如:该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生,唐贞观二十三年卒,终年五十一岁。“隋开皇”是隋朝首帝杨坚继位的年号,为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开皇十八年,即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唐贞观”是李世民登基后的年号,即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贞观二十三年,即李世民卒于公元650年。
该书对历朝历代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都以本朝皇帝或国君的年号(元年)为起始时间记录的,所以,在考察有相关时间问题时,可从他们的元年起计算。
古籍古书原著有成书时间都滞后于事后,是距今久远之作。至今,事过境迁,历经诸多作者的引用、注释、加工,由于他们的理解不同,著书之中难免有误,甚至以讹传讹,偏离历史本身。所以,必须反复核对,力求相对准确。
不少史学家说过,史学者阅读史书,遇到历史性问题,需要溯其本源,最好查阅正史,因为正史是官修的史书,因为,官方修史者,注重以史修史,了解国家政事,观察视角全面,占有资料详实,记载的事件、人物及其发生的时间相对准确。必要时,可以参考其他史料,以便从多方面得到求证。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上网对读史者来说是举手之劳。只要上网搜索官方发表的“汉典古籍”,打开其中的“正史”一栏,就可见到文言文《史记》《汉书》《三国志》,元、金、辽、宋、明、清史稿等26种正史。每种正史都记载着皇帝本记、后妃、列传、表、志、天文、地理、礼数、官职、食货、河渠、功臣宰辅年表、诸王世表等,读者都可以很好地利用它。
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与其他演义不同之处,在于“以正史为经,力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是经反复核对过的。凡有误或找不到根据的地方,都有备注在旁,他所写历史与备注,在“正史”中基本都能找到根据,有即有,无即无,对即对,错即错,有较高的可信度,我们在阅读时,可以遵其备注,边读边甄别。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某些疑惑,求得比较准确的答案。
三、发挥天干地支工具作用
中国古代纪年历法,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的六十基本单位(称一甲子)。我们在阅读古籍史书时,常会遇到皇帝年号及其元年的记载,一时难以分清其人物的生卒时间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需要换算成公元年份进行分辩。有两种换算方法:
其一,年号加年数。如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为开宝八年,先查年号“开宝”,其元年是公元968年,968+7=公元975年,即为开宝八年的公元年份。(注意,开宝八年已包括开宝元年,应减掉一年,否则就要多一年了)。
其二,年号加甲子年份,如要计算“开宝癸酉年”发生的事件,先查年号开宝,元年为公元968年,为戊辰年,就按六十甲子顺序表,从戊辰往后数依次为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共五年,公元968+5=就是在公元973年(注意,凡年号加甲子年份换算公元年份时,无需减掉一年,有几年加几年,否则会少加一年了)
六十甲子顺序表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已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已 |
壬午 |
癸未 |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已 |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戍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
甲辰 |
乙已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已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戊 |
癸亥 |
天干地支工具,比较复杂,很难看懂,但读史者必须学会其计算方法,否则,可能会留下一笔糊涂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