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标注同类问题,持久积累同类素材
(2022-04-27 11:12:29)
标签:
读书标注写博体会 |
分类: 退休生活与家庭教育 |
——我的读书体会之四
一部演义,基本包括一大王朝,其中又有若干个代际皇帝,他们所在年代经历的事件与人物,都在演义中分数十至百回记述,所以,每个事件及其人物的情况,要连续好几回才能完整地叙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不同章回时留心发现同类问题,凡认为可以归类的内容,在原著上都要作好标注,便于写作博文时进行前后对比思考。主要包括:
作好皇帝世系标注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皇帝或国君是世袭的,他们视自己的姓氏为正统,如汉帝姓刘、晋帝姓司马,隋帝姓杨、唐帝姓李、明帝姓朱、宋帝姓赵、清帝姓爱新觉罗等。因此,以皇帝本姓为线索,留意整理各帝的世系尤为重要。皇帝后裔众多,有封立的太子,称王的皇子,有谪子庶子,还有废子等,他们的情况,维系在皇帝的世系之下,贯穿于各回的记述之中,如不详细标注,适当解析,就很难搞清他们之间的家庭(家族)关系,影响对问题的跟踪与认知。
笔者在阅读《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过程中,顺着读书进程,编制了一张张皇帝世系图。先后编制《汉高祖刘帮传世名册列表》、《两晋王朝司马懿传世名册表》,刘宋刘裕、南梁蕭衍、南齐蕭道成传世名册表,《唐高祖李渊传世名册表》,《宋太祖赵匡胤南渡后裔世系略表》,《元代世系图》,《明代宗室世系表》,《清朝爱新觉罗世系图》等,有了这些边读边制作的世系传世图表,对诸位皇帝及皇子、太子的传承脉络显得比较清晰,也便于查找对比。
作好连贯事件的标注
例如传国玉玺,历代皇帝,以持有传国玉玺为正统合法,得传国玺者得天下,视为国之重器。它在中国历经数十代皇帝之手,传承了数千年,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稀有文物。历史上,有诸多学者,对它的源流,包括来由、篆书、传承等,进行过有价值的研读。研究表明,为了保住、获得它,不知有多少谋士为帝王出谋划策,经历过多少次战争与内斗,付出过多少将士的牺牲代价。这些情形,在很多历史古籍中经常会有记述,在蔡东藩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一书中,结合历史进程,对传国玉玺在各朝代间的传承过程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记述。据此,笔者在阅读同时,饶有兴趣地注意它,并作了系统的整理,发表了五篇在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承传国玉玺的博文,还发表过一篇题为《大宋朝重新提及的传国玉玺是真的吗》的博文。这六篇博文,比较系统地串联起传国玉玺传承的整个过程。
再如,南宋高宗皇帝赵构的伯母孟太后,是个薄命女子,曾是哲宗、徽宗的皇后,先前二废二立,二次出居瑶华宫共二十八年,两帝蒙尘后,她一生无子,视高宗皇帝为己出,跟随南渡江南,渡过了八年之久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在高宗的呵护下,一路南下,途经南京、杨州、镇江、杭州、南昌、九江、抚州、宜春、吉安、太和、万安、赣州、绍兴共十三个州县,行程约2700余公里。其长途奔波、历经艰险的程度是历代皇太后未曾经历过的。根据这个事例,笔者撰写了题为《薄命孟后经历了历代皇后未曾经历的坎坷人生》博文,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与整理的读书成果。
作好同类事件的标注
如,成语典故,很多成语会在演义中用到,但运用的对象、场景、用途不尽相同,所以,凡读到成语,可标注其出处、用途等,以便对同一成语作类比学习。例如,约法三章,三令五申、歃血为盟,纸上谈兵、完璧归赵、一鸣惊人、一败涂地、画蛇添足、先发制人、运筹帷幄等成语典故 ,在《史记》及其他史书中常常会有记载,如果我们阅读时作些标注,就可以找到更多根据,同类对比,出类旁通,丰富视野。
作好轶事趣闻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