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十三载无觅处,一朝得来无功夫

(2021-05-15 19:55:03)
标签:

空军飞行学员

下步兵连队锻炼

战友寻学员

感情致深

分类: 军事博文

                              ——记当年来我连锻炼的空军飞行学员

 

  19671968年“文革”期间,因当年军队院校尚未恢复正常教学,曾有一批刚入伍的空军飞行学员,曾到我团各步兵连队锻炼,我连来了16名学员,他们融入步兵班(每班1名,个别班二名),身穿陆军服装,与我们同吃、同住、同训、同劳动、同支左,跟着老兵过一样的连队生活。可能是招录飞行学员的特殊需要,他们的年龄普遍在十五六岁,虽然个子不小,但看上去都比较稚嫩,加上都是山西兵,乍来闽南地区,对南北方环境条件差异,一时难以适应,但全体学员表现出色,很能吃苦,非常钻研,谦虚好学,与班里战友同步完成连队交给的各项任务,他们锻炼时间虽短(将近一年),但给全连官兵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通信手段相对落后的六十年代末,书信是唯一的联系方式。他们离开步兵连队,归队后,我们基本无人与他们有过联系,一直处于“失联”状态,一股股怀念与寻觅之情常挂心头。据说,由于他们已超过最佳的培养空军飞行员的年龄,所以全部分配到民航系统工作,全连16个学员,13人当了民航飞行员,有好几位当了机长,执飞四十多年,直到退休,尚有3人到了机务岗位。

回顾最近偶遇信息,重新联系到学员的过程,用南宋诗人夏元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诗句,再也恰当不过了。19684月复员到西安的老班长郁发顺,把寻觅学员之事常常放在心上,是他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无意间听朋友说到有关这批空军学员的后续情况时,立即勾起了寻找当年学员的想法,就问朋友是否认识在老部队锻炼的牛学员,非常凑巧,朋友果真认识他,而且还有联系方式,老班长喜出望外,细心地记下了牛学员的手机号,并立即转告我,老班长还说牛学员在上海的儿子家居住,离我很近。于是,我与牛学员正式取得联系,不久,相约见了面,加了微信。

牛学员是个热心人,是他把珍藏了五十三年的学员合影照片发送给我分享,还告诉了照片中学员的名字与现住地,我在电脑中作了编辑标注,发送给我们六连的微信战友群,一石激起千层浪,战友见到照片中昔日的同窗战友,心情非常激动,纷纷提出联系同班学员的要求,牛学员与我连锻炼的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学员都有联系,我再次请他联系。现在,在他的帮助下,已经有好多战友与学员们取得了联系,建立了微信,畅抒当年旧情,交流现在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更多的战友与学员取得联系。一件战友与学员微信

重逢的大好事,正在不断延续。 五十三载无觅处,一朝得来无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