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家人花棚的样子回忆往事 |
分类: 情感 |
花棚正面朝阳,阳光透过玻璃,能够自然增高棚内的温度,光照越足,棚里温度越高,最高时,里外温差好几度,棚里棚外两重天。花棚的使用是季节性的,春夏两季把玻璃卸下,留下花棚骨架,入秋开始,陆续安装玻璃,整理花棚内部,作好使用准备,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种粮区的农家有花棚是件新鲜事,听说我家搭了花棚,很多人都来瞧一瞧,看一看,见之赞口不绝,可谓名声鹊起,轰动一时。
花棚是自家的私有财产,自从我家有了玻璃花棚,历来靠脚炉在家取暖的人们,凡关系较好者,如:南宅的,北宅的,甚至隔浜俞家塘的,都有人来沾光噌暖,花棚几乎成了乡亲们共享的地方。男女老少,带上脚炉,挤在棚内,闭目养神,谈天说地。多数是来烘脚炉结花的,还有来搓草绳、补衣裳、捡烂豆、用脚炉爆米花、捡棉花脚佮头的,应有尽有,相当热闹。最有趣味的是爆米花,大人坐在凳子上,把脚炉搁在两大腿上,几个小孩子围着脚炉,把玉米或黄豆放入脚炉灰里,用筷子边拨动玉米,边反复念道:“阿妹爆,妹妹爆,爆来栲栳大,门口豁里茄(挤)不过”,大家的目光紧盯着玉米的动向。玉米爆开前夕,还会放出嗤嗤的气声来,稍等片刻,玉米就会碰的一声,一颗颗雪白的玉米花瞬间从脚炉灰中蹦了出来,小孩们争抡着捡起米花往嘴里塞,捡到的高兴,捡不到扫兴。尤其是我的爷爷,每年都要把秋天尚未成熟的青蕃茄,装入栲栳,盖上棉絮,放在棚里焐一段时间,他像看护婴儿那样,融三叉五翻开看看,颜色变红没有?熟了没有?一旦发现有熟的蕃茄,就捡出来,拿到街上去卖掉,非经他同意,谁也不敢偷拿来私自享用。
花棚的用途远不止用来御寒,更大的用途是在棚里预育春苗,如辣椒、蕃茄、落苏、瓜类的秧苗等。霜降入秋,田间荘稼枯萎,泥土板结,无法耕作,开春需要下地种植的秧苗,就得提前在花棚温室里培育完成。此时,棚里御寒的人逐渐减少,除一些结花女人外,其余人一般会自觉退出,腾出较多的地方,平整棚内土地,先在小木箱里,或辟一块小地方撒下种子,等待出苗,苗长到一定长度,就分棵移载在棚内。育秧期间,晚上要用稻草帘子盖住花棚的所有玻璃,以防降霜渗透进棚,冻死幼苗。初春,棚里温度开始升高,白天还需揭开少量玻璃,保持通风,让秧苗“老脚”些许,霜冻结束,将棚里育成的秧苗,全部搬到农田种下,接受大自然赋予的空气、光照与养份。
合作化以后,我们赵家塘生产队,依靠集体的力量,先后在两园头上面的农田里,也搭建了两间全屋顶形花棚,每间长近十米,宽约四米,全部是玻璃面的全透明花棚。还砌了三间矮花棚。赵关桃、黄金生是花棚管理员。队里的花棚同样也不种花,专供育苗使用。不过,入秋之初,有未育苗之前,仍可进棚御寒,记得由于当时花棚损坏较大,队里一度禁止社员进棚做事御寒。生产队两种玻璃花棚如下图:
自从塑料制品问世后,花棚上的玻璃被成本较低的塑料薄膜所替代,宅上的花棚进入了兴盛时期,遍布于宅基的多数地方,有依墙而建的,也有在避风处单个搭建的,基本上独户独建。据回忆,赵家塘南北宅、俞家塘、刘家塘、小木桥头都人家搭过花棚,大小、式样各有不同,乡亲们普遍获得了花棚温室的享受。不过,塑料花棚的透光度和增温性要比玻璃花棚差得多。
如今,入住居民小区的乡亲,仍能见到少量自家搭建的塑料布蒙上的花棚,里面坐着的基本都是些舍不得用电花钱的老年人,而年轻人则毫不吝啬,都在家开空调取暖,每当他们听到老人提起当年的花棚趣事时,还都认为是一桩非常离奇的事体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