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琐忆(三)——汰冷水浴(dáiaňshīiò)
(2018-09-01 11:08:19)
标签:
冷水浴概念方法用途游泳 |
分类: 情感 |
“汰冷水浴”,俗称“野泳”,就是乡下人在江、湖、河、浜的浅水区嬉水游玩,学会狗爬式游泳。
进入盛夏季节,农家没有空调降温,更无热水器淋浴,男人们只能到水桥头(即站在河边用石条筑成的台阶上)用水擦洗身子,女人们只好在家用热水闭门擦澡。还有一些男人(男孩为主)为了降温凉快,喜欢下河“汰冷水浴”。
“汰冷水浴”不是正规的游泳体育锻炼项目,它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比较“粗野”。没有组织,没有领队、没有防护措施,都是一些分散、自发的人群,多者七八人,少者二三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完全没有保护,有的孩子还瞒着家人偷偷去游玩。
“汰冷水浴”,动作姿势没有统一的标准,游得好坏很不讲究,只要人能在水面浮动,不管游得远近、快慢,什么姿势都可以,因此,会“汰冷水浴”的人,都只会“狗爬式”的游法,根本不晓得“蛙游、仰游”为何物。这种游法非常原始,就像狗天生会在水中爬行一样,两手同时用力向后扒动,两脚掌轮换蹬踏,像拨浪鼓一样上下打水,瞬间溅起大大的水花,发出一阵又一阵“扑通——扑通——扑通”的声响,推动身体缓慢前行,无速度可言。
“汰冷水浴”,一般无师自通,只要敢于放手让孩子下水实践,用不着多久就能学会。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弟妹多,大人对我没有娇生惯养,常在简单叮嘱之后,放手让我去练习。当时我是在堰南梢、白渡浜梢、小桥浜梢和另外几个小孩结伴练习的,这些地方水面不宽,涉水不深,不会淹死人,河水混浊,但不污染。我们经常在此游玩,起初只是紧闭双眼,学学逼气蒙水,初步解决对水的恐惧感,再是,两手扶着岸滩,让身子浮起,两脚不停地在原处打水,体验在浮动状态下的感觉,最后开始慢慢在水中边划水、边扑腾,练习扒水与游动相结合的要领。为了使自己浮起身子,尽快掌握动作,我们割了好多长长的野茭白杆子,绕成粗粗的圈子,套在身上,既借用其浮力,辅助扒动,又充当救生器材,防护身子。小孩间也会交流经验,互相帮助,彼此相扶,进步很快。我们村庄和我一起练习的伙伴们,先后都学会了“汰冷水浴”。
汰冷水浴都是男孩的事,很不正规,一般都不带换洗衣服,会游的孩子三五成群,来到河边,躲到田梗下或较低的地方,脱掉衣服、鞋子,放在岸滩上,赤膊光屁股,迅速跳入河中游起来,做着各种惹人好笑的动作,有钻进水里“倍夜猫”的,有在水中逗着玩的,有窜来窜去瞎游的。一些不会游的男孩(没有女孩)则站在岸上看守衣服、凑热闹,个别调皮的小孩还把下河游玩者脱下的衣服假装拿走,引得他们马上爬上岸来,光着湿漉漉的身子追来追去争抢衣服,使所有在场的人洪堂大笑。
学习“汰冷水浴”,不只是单纯水中游玩,而是具有特定的防护意义,这在江南水乡尤为重要。会“汰冷水浴”,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克服水上障碍,既能保护自身,又能有效地处置因河水引起的灾祸,男人们必须学会它,大人们也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学“汰冷水浴”。记得我曾两次从桥上掉入横塘港里,一次在横塘桥上坠落,另一次在小木桥上连同自行车同时坠落,由于掌握了“汰冷水浴”的技能,有了这一技之长,都安全地游到了岸边,避免了死难的后果。而同村有两个受大人溺爱的孩子,不会“汰冷水浴”,最终遇了到不测,一个溺水而亡,另一个溺水得救,但大脑受捐,智力低于正常人。
学会“汰冷水浴”的意义还在于:一旦应征入伍,游泳是陆军南方部队必须掌握的技能,有了“汰冷水浴”的低级基础,训练正规的蛙泳以至武装泅渡,就方便很多,反之,“旱鸭子”(对不会游泳者的戏称)一个,不习水性,重新学蛙泳,困难要大得多。很多来自山区不会“汰冷水浴”的新战士,无法逃避游泳训练,都得从头学起,全部都要学会,真是吃尽了苦头。
如今,随着开发建设,水系变平地,大量的河浜都已填没,可供“汰冷水浴”的浜梢日渐减少,以至没有。年轻人基本不知“汰冷水浴”的概念,转而重视到清洁的游泳场所训练蛙游、仰游等正规的游泳动作,农村用“汰冷水浴”降温嬉水的粗野做法,已被文明、有序、健康的游泳体育项目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