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的草原 - 父亲回忆录(七)

(2010-12-12 02:33:42)
标签:

回忆录

父亲

人生

分类: 父亲回忆录

                               六 入伍当兵 


59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国内天灾人祸,国际上反华势力蠢蠢欲动,纷纷登台表演,形成反华大合唱:苏修向我国勒索;美/蒋/特/务频繁在沿海空投,登陆刺探情报,肆意破坏;印度反动派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起冲突,流血事件常有发生。


为应对各种反华势力的挑衅,国内自然要加强战备,实行全民皆兵。高中、中等以至大学学生都要进行军事训练。投弹、射击,紧急集合等是必修课。夏天的某天清晨,学校突然响起警报,紧急集合。我慌忙穿好衣服,直奔集合地点。刚冲出宿舍门,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跌了个大跟头。走廊是水泥地面,门牙叩掉一角,好在无甚大碍。直到两年后,在兵营附近的牙科门诊补了。大概八年后,这颗牙在新疆脱掉,至今仍可见到缺角的痕迹,算是永久的纪念了。


鉴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家对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从宏观上支持农业,不征农村兵,以保证农村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集中在城市和院校征兵,以减少城市物资供应方面的压力,紧缩教育部门等用钱大户的开支;在年龄上,下上各放宽1岁(17-21岁),以防兵源的不足;在学历上,征已学两年和两年以上的学生;在时间上,改为夏季征兵,国家承认其毕业的学历,不影响将来的就业。这样一调整,我就被调了进去。


自从59年复查被刷下来后,我原以为这辈子不会再有当兵的机会了,不曾想两年后搭上了“末班车”。适龄的青年都得报名,我不用和谁商议就报了名。体检一次性通过,沙眼似乎“好”了,鸡胸也“没”了。不知道是身体长好了,还是当兵的标准降低了。


如愿以偿。我终于告别了学生时代,跨进了兵营。我所在的209班共有7个人应征入伍:陈春茂、黄永寿、季炳华、张明友、张树明、施善平和我。7个人中我的年龄最大(21周岁),体重最轻(47KG)。命运之神又一次和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当兵这事搞定之后,在校所有书本都没用了。一个星期天上午,周伯友、侯继秋两同学陪同我来到司徒庙小镇,把那些书本统统当废品卖给了收购站,回到学校整理衣服、被子,第二天回了趟家。一是把行李送回去,二是向家人和亲戚们告别。


那年月,当兵也算是个不错的出路,等于提前一年走上工作岗位。父母兄弟姐妹没有哪个表现不快和留恋,好象只是出一次远门,不几天就会回来一样,怡然、平静。一家人齐集侯河照相馆拍了张“全家福”,这张相片在我到了部队之后寄给了我。四十六年苍桑岁月过去了,所幸至今还保存着,珍贵的照片呀。

父亲的草原 <wbr>- <wbr>父亲回忆录(七)这就是父亲说的珍贵的照片: 1961年,父亲当兵前的全家合影. 后排右三是父亲. 


在家待了几天,回校集结的时间到了。那是7月上旬的一天下午,天阴沉沉。本该炎热的天气显出一丝凉意。午饭过后,人们象往常一样的做事儿。哥嫂、三个姐姐都在各自的家里忙着各自的活计,父亲也不知去了哪里,就剩下母亲一个人,独自为我送行。母亲走在前面,我提着行李跟着她,到了一棵树下,母亲站住了。她挥挥手让我往前赶路。我想说母亲保重,却无法说出口。我转身默默前行,走过河边的一段小路,走过一张小桥,走过窄窄的田埂。我站下,回望小村庄,回望自家那低矮的小屋,妈妈正 倚着门框边向我挥手,我也向他老人家挥手。凝望,鼻子里一股热流,眼泪滚落了下来,妈妈的影像模糊了。走到腰岸上,转弯向西了,当我再次回望家园时,发现母亲仍倚在门框上,但形体却小了许多,我边倒退着走边遥望着母亲,直到她的身影从我的视线里消失…


回到学校的第二天,全班同学在操场上拍了集体照。参军的七个人也一起照了一张,是穿军装的,可惜这些照片没有保留下来,也许在学校的档案室里有吧。


出发的那天,本应是要开欢送会、戴大红花的,可我的印象中好象没有,敲锣打鼓的场面也没有,可能只有班上的同学和班主任老师相送,使人觉得冷冷清清,大概是形势使然吧。


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载到了苏州东北郊,像是借用学校的住房,组建了新兵营。汽车到达时正是午后,天气很热,车到之处尘土飞扬,知了鼓噪声不绝于耳。


住处是个大房间,空荡荡的,地上铺着稻草,再铺上一张张草席,就是一个挨一个的床位了。躺在地铺上,眼望天花板,我陷入沉思,内心无法平静。家乡亲人们熟悉的面容一一闪现。你们可知我此时正躺在苏州的草铺上,那么强烈地思念你们,这一离别,何时才能再相见。。。


(未完待续)


注: 照片是红花2010年回国探亲时翻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