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州旅游,第一必去的景点就是三坊七巷。这座规模庞大的、不可多得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三坊七巷”
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它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历经许多年,基本保留完整。窄窄的小巷,白墙瓦屋、坊巷纵横,石板铺地;有的街巷弯曲,有的笔直,大同小异,每个坊巷口都有一个石刻的牌楼。坊巷内现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
“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
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不可多得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则赞叹三坊七巷是他所看到的最美街巷。当年,他来到福州,在三坊七巷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离去。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三坊七巷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走进三坊七巷,古朴的青石板路在脚下蜿蜒前伸,满眼都是让人心悸的前尘旧事。宛若迷宫的巷坊高墙飞檐,老房旧院纵横交错。星落棋布的古旧官邸宅院悄然静卧,五颜六色的历史特色民居安然默立。牌坊深宅间,尽情显现一砖一瓦的古朴装妆;窄街小巷里,始终飘逸一木一石的久远故事,都能发现时间在这里留下的烙印。
寻访先人的足迹,也就成了我乐此不疲的醉心事。在巷坊内转悠,不时可见一块块名人故居的牌匾。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沈葆贞故居等,还有离三坊七巷仅百余米的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位于澳门路(三坊七巷的附近)建于清光绪年间,原为林文忠公祠,现改成纪念馆,以丰富的文物,翔实的图文资料展示了林则徐辉煌的一生。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馆内的文物珍品一起构筑了馆之魂。这两句著名的诗,抒发了林则徐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于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意思是: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贡献,怎能因为遇祸就避开,是福就趋前呢?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广为传颂,成为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这位为了使国家复兴而苦苦求索和努力奋斗的先贤和民族英雄。林则徐虽然是一个封建官吏,有“忠君”思想,但在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坚决实行禁烟,坚决抵抗外敌入侵,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他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中国近代开篇第一位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有言:“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林则徐的胸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熊熊的爱国主义的烈火,始终胸怀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他的品格、精神、操守,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应当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家园中的一朵花朵,也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应该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之一。
严复故居是三坊七巷中最耀眼的地方。李克强总理来三坊七巷就只去了这里。李克强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精通国学、传播西学的大师。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一生秉持“文之高下存乎气,法无新旧惟其时”的高度文化自信,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爱国兴邦;他一生致力于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创立“信达雅”的译学理论;他首倡以“法治”代替“人治”的先进治国理念,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全民素质教育,苦心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近代
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梁启超说:“严氏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又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关系者,严复其首也。”康有为看到《天演论》译稿后,认为这是“中国西学第一等”。从1920年底迁回福州到1921年病逝,严复在此居住时间不长,但这里多次出现在他晚年的诗文中。他在给友人信札中提到“还乡后,坐卧一小楼,看云听雨之外,有兴时,稍稍临池遣日。”
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习惯称之为“福州林觉民故居”,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
林觉民是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72烈士之一。林觉民是在20世纪初大革命时代涌现出来的杰出英才。为挽救危亡的中华民族,他和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上下求索,英勇前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处故居的后花园也是典型的福州民居后花园风格:一汪小鱼池,池旁种植腊梅,园中设传统的石桌石凳,觉民坐在石桌旁看书,风起时,妻子轻轻给他披夹衣。多么恩爱的一对!恰似觉民《与妻书》中所忆“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卧室左边是书房,往里走就是展出林觉民烈士牺牲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信——著名的《与妻书》的展室,展室里不停循环播放着《与妻书》,墙上挂着大幅的《与妻书》复制品,玻璃橱窗里则是《与妻书》原件。《与妻书》,全信文辞优美,委婉曲折,字字珠玑,情真意切。在这封绝笔信中,林觉民写下了对妻子的深爱,也写下了对国家的大爱,既缠绵绯恻,又豪情满怀,读完全文,痛彻心底。这座大院,曾经留下了林觉民和陈意映多少生活足迹。初婚三四个月,两人卿卿我我互诉衷肠;丈夫留学日本,陈意映又曾有多少个日夜思念远方的丈夫。等到丈夫归来,陈意映请求林觉民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生死都愿相随……现在,所有这一切都要抛却了。陈意映卖掉祖屋后,拖着8个月的身孕领着一家大小仓皇搬到了光禄坊早题巷。一天夜里,不知是谁冒着风险将一个小包裹送到这里。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当哭相和也。爱未死,人先去……”这就是令人断肠的《与妻书》。林觉民这种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不得不舍己之爱成全天下人之爱的爱国精神和博大胸怀,都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当我们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之时,心灵已经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还有文儒坊尤氏名居、衣锦坊水榭戏台、小黄楼、二梅书屋等,都是三坊七巷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有道是,一座城市,留住了历史,也就传承了文化之根,延续了人文精神,留下了城市灵魂。闹市中遗存下来的三坊七巷这方古迹,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也就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