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评许石林新作——《尚食志》

(2012-09-15 23:16:15)
标签:

转载

[转载]评许石林新作——《尚食志》

                                 

                                           至味无味

                                                   

                                                         ——读许石林《尚食志》

 

    我以为当下谈吃谈得好的文章并不多见,能从吃中谈出历史、谈出轶事掌故、谈出中国文化精神和传承、掀起思想波澜来的就更少了。我平时喜欢读读谈吃的文章,缘于对家乡美食的眷念。潮汕平原乃美食之乡,小时天天吃着潮州菜,不觉得有何特别,到深圳后看到潮州菜就连一锅白粥一碟乌榄菜都为朋友所津津乐道,始发现过去的日子多么奢侈,那些熟稔地做出风味小食的邻里,一天围着锅碗瓢盆忙得团团转的家庭主妇,原来都是乡村高厨,烹饪好手。在这样一个物质丰盈、温情泛滥的年代,许石林的《尚食志》令人耳目一新,寥寥数笔就能探幽发微,关照历史,挖掘传统,滋养人生,充满了无限的人文关怀。

    许石林涉猎极广,经史子集以及音乐、戏剧、书法、收藏等无不用心,常有收获,当他拿出这本谈吃的作品时,我甚至不大肯定这是一个美食家在谈论饮食之道,还是一个学问家在谈生之大伦。他从各地撷取特色小吃,无论穷乡僻壤或是通都大邑,不管粗疏粝食还是美味佳肴,哪怕馄饨烧饼,哪怕韭菜苜蓿,经过他的或浓或淡的点染,立刻就将我们带入了各式厨房,沙沙的切菜声,温热的烟火气,夹杂着厨房里的各种香料味道扑面而来,那些普普通通的食材,经过他一双妙手摆弄,登时五色俱现,温软可口,就连那琐碎繁杂的生活小事也跟着精致起来。开卷即满目美食,唾液顿时汹涌,喉咙如伸出无数小手,恨不得大快朵颐。此乃美食家的许石林。而作为学问家的许石林就隐藏在这些鲜亮亮的美食后面,以宽阔的视野和鲜明的介入意识,从谈吃的字字句句中抽绎出人所未道之精妙,及至反观现实,往往出人意表却又不出其意,让人扼腕长叹又能生出希望。至于市井风俗、逸闻掌故、文化艺术,于石林更是信手拈来如烹小鲜。在他的文章里,你能感受到一股真气,冉冉而上,从生活的具体琐细升华到精神性的抽象,让生命的体积转化为思想的维度。在古老文明和道德全面溃散的今天,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还能触摸到一种温度,那是他对这个世界割舍不下的情分,特别是对芸芸众生的悲悯。正是这种发散的温度,可以沸动热血,温暖人心。

    石林谈吃,虽响亮却不张扬,虽讲究却又气定神闲,你仿佛与他席地而坐,一炉一茶,听他娓娓道来,其间文白相映,常有洞见,神思交接,别开生面。如《饯行》中说到范仲淹的“三黜三光”,到最后却转折为对前宰相吕夷简的理解,发古思,喻现实,意味悠长。《“尚书烧饼”》更是突发奇想,呼吁将尚书烧饼列为“文化遗产”,对今人逐利崇商给予莫大的讽刺。《清明的禁忌》看似讲禁忌,在不经意中却讲出了“民德归厚”的道理来……

    石林为人耿直爽朗,嬉笑怒骂,不拘形迹,且又崇尚礼与理,他把对现实的爱憎与内心的追求直接植入传统文脉的内里,将充盈的生命和不竭流淌的爱奉献给养育他的文化母体,越是面对当下,怀古之情益深。我以为石林应生活于古代,浊酒一觞,古琴一张,炉烟一缕,宽衣博带,于松涛竹籁之中长啸,觉骤风之忽过,悟浮云野马之非真。而活在当下的石林却是个警世者,立于现实边界,引导道德和文明的回归。读石林文章,我总会看见另一个他,挟磥砢历落之气,催马穿过繁华与喧嚣,又蓦然折向市井生活的小巷,留给我们一个孤独的背影。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世人早已沦落为五味世界的奴隶,他们迟钝的味蕾只能迷惑于那些光鲜亮丽徒有其表的东西,很难有耐心去细细品味清淡平和的隽永,更不要说去追求存在的庄严和生命的静穆。石林文章,正是要我们从淡淡的苦凉滋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皈依之路,进而贴近生命的本源。遍尝万物,然后才知其味,才知至纯至本乃人间大味,淡极方能通达永恒。

 

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627579/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