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尚食志》自序:饮食的隐情

(2012-09-14 15:34:10)
标签:

中国

宋体

饮食

尚食志

损品新三国

分类: 尚食志

《尚食志》自序:饮食的隐情

 

○许石林

 

这些文字既是写饮食的,又无不从饮食本身跳开,写到饮食之外去,我很怕对事件进行细节复述。我将写作的点,定在“自我感受”上,而不是定在案板炒勺上。因为我写的,毕竟不是一个厨师的掌勺笔记。

 

两年前的夏天,我在深圳中心书城做了一场讲座,讲三国历史和那本《损品新三国》的写作。台下左边第一排有两个人,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看得我甚至有点发毛。讲座结束后,这两个人拿着那本书排队签名,到了我跟前,却提出了一个要求:我们一直看你在报纸上写的“尚食志”专栏,能不能咱们合作一下,你将你所写的那些美食都做出来,我们开个私房菜馆?

他们说得很认真,我才明白它们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是为了这件事儿。

其实再往前一年,我主持深圳读书月首届阅读博客大赛颁奖典礼,活动结束后,有几个观众专门跑到台前对我说,一直在看你写的“尚食志”,什么什么的。

这都是当初想不到的事儿。

我知道,这些写饮食或跟饮食有关的文字,一直受到朋友的关注——

曹全林先生去西安旅游,他说他按照我所写的文字去找西安的美食;李明先生经常给我打电话,说读后感,也提出意见;我的师兄刘中国先生,每看到一篇,就来电话,电话里,仿佛他说话在吃东西一样,一个劲儿咂摸嘴儿;我跟作家邓康延兄见面说话,总没个正经样子,有一回他电话质问我:“兄弟,你到底会不会写东西?一个调凉粉的方法,你在短短千把字里面,竟然一个字不变地重复了四五次?怎么这么啰嗦啊!”我说:“哥哥,听过碗碗腔《借水》那段‘姓桃居住桃花村’吗?”邓兄说:“咋咧?你说!”“‘姓桃——哪依呀啊——’好听吗?”我问。“好听!”“那再来一句:哪依呀啊——!再来一句:哪依呀啊——哪依呀啊——哪依呀啊——啊!就是这道理嘛,一唱三叹嘛。”邓兄哈哈大笑。《尚食志》自序:饮食的隐情

当然也有人看了不高兴,比如,有人看了《青菜》那篇,据说很生气,托人转告我:今后别那么写。我至今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理解他为什么生气。

近年来,这种写饮食的文字,成了几乎所有报纸副刊的一个必备的重要选题,我供职的报纸,随笔版每天有一个整版的面积,十来篇大小稿件,总有一两篇是写饮食的,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你们这个版是“吃版”。

读者对吃很感兴趣,是个有意思的现象。

饮食,人之大欲;大欲所在,亦生之大伦所在。故观一方饮食,可知其文化历史。以前看某现代文学大家写中国的吃,说中国人从生到死,总离不开吃:喜事吃、丧事吃、生也吃、死也吃、万事皆吃云云。初读以为有趣,后甚觉其浅薄,无非讥古呲古而已,并未发现中国人无处不在的“吃”背后深层的文化隐情。

过去有句话,即“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常见于报刊文章、讲话乃至于学生作文。近年看不到这种说法了。大概大家都明白:人口众多是事实,也是困扰和阻碍中国发展的压力和负担;地不可谓不大,但均之以众多人口,则绝不敢说大;至于物即资源,无论天然储藏或生产所出,均不够多,又因人口众,以小化大,即小之又小。所以,这句话显然不成立,不仅不成立,而且这话说得没心没肺,没有忧患意识,很不负责任,所以就没人再说了。

其实,中国古人就不认为自己地大物博,浏览历代典章文物,处处都是生之艰难的警戒,即吃饭一直是个大问题。凡解决了吃饭问题,则天下大定。

生生不息,正因为吃饭是个问题,吃饭问题不好解决,所以,一切文化都从吃饭上起,吃饭成了文化的核心。清代广州诗人陈恭尹,感中华数千年饱受蛮夷侵扰,野蛮的弯刀一次次割断文明的衣冠,造成华夏多少悲剧,发出“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之叹。中国的战争史,就是一个争夺吃饭的历史,故“五礼”有“凶礼”一项,即要主动周济他人他国,与其让其因为没吃饭活不下去来抢,不如以礼救济之,用今天的说法,叫:援助。

缺少吃的民族,最容易发明美食。此话何解?以理推之,大概因为吃不易得,得之则倍加珍惜,故有用心调制,使其入口增加滋味,增加滋味就是增加幸福,增加对食物附加价值的获取。

也因为吃饭不易,故人在解决了吃饭的基本需求以后,多出来的贪欲,必然是希望自己一餐能抵他人数餐,并以之为成功和享福,所以,享乐的文化又从此而出,《红楼梦》中的一个烧茄子就那么繁琐奢靡。

因为要获取食物,故需要强壮的劳力即男丁,因此产生多子多福的文化。

也因为食品来之不易,故食品极其珍贵,中国人将最好的饭食供奉祖先,所以中国传统的祭祀礼中,是以祭食分等级的。

现在出土了那么多上古的青铜器,作为礼器,都是跟饮食有关的。与后代的瓷器一样,都记礼乐文化的信息。也可以说,都是关于吃的。

吃背后的隐情可谓大矣。

这本书中的文字,可以说,从饮食的细节入手,试图去感知饮食背后那深宏莫测的文化隐情。错谬不免,乞读者指正。

 

《尚食志》:我的豆瓣,你作主

 

 

                                                                                          20127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