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有追星心态
(2009-06-18 13:08:53)
标签:
文化遗产偃麦草文物黄舒深圳文化 |
分类: 文化时评 |
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有追星心态
○许石林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行政措施,就是给文物定级,分级保护。分级保护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它的弊病,就是被定级为“低级”的文物不受重视,或保护力度不够,很容易被人们认为不重要,甚至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拆迁、损毁。
文物保护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文化基因的丰富性——“保护文化多样性有何意义?我想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来说明。中科院院士李振声通过将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培育出了高产且抗病性极强的新型小麦品种“小偃6号”,因此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长穗偃麦草是一种野草,但跟小麦杂交后,克制了多年困扰小麦生长的条锈病。如果偃麦草已经灭绝,培育出对付条锈病新品种就不知要等多久。这是保持生物多样性有多么重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形象地说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大家都知道每一个文化都非无缘无故产生,而是人类社会针对遇到的问题创造出来的。”
上述道理讲得十分生动传神!这就是说,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应该将目光只停留在那些级别高的文物上,不能只盯着那些“明星级”的文物,“追星心态”恰恰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忌,“追星心态”甚至会毁了文物。
如果以“追星心态”看文化遗产,就很容易产生文化遗产的认识盲区,即认为文化遗产只是文物级别高的才有价值、才值得关注、才拿得出手,而对于本地区没有级别太高的文物就容易产生文化遗产的自卑心理、焦急心理,最终也很可能产生通过别的手段,故意将某些原定级别较低的文物想方设法提高,以填补本地高级别文物的空白和数量。这恰恰不仅背离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本身就背离文化。最终使文物不能体现文化价值、也不能体现文化丰富性价值,即不能使文化遗产真正造福于人。
所以,要检讨文物的定级制度,或应该提升完善这个制度。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深圳人谈起文化遗产,总不免从内心泛起一种先天不足的心态,很容易用移民城市的概念屏蔽许多基本常识。其实,不要说新移民应该关注与保护深圳本土的文物,一个人就是对于自己从未去过的外国的文物,也应该有保护和尊重的心态。因此,移民不是文物保护意识不足的原因。
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传播,需要从实际的工作做起,比如宝安区档案馆的吴德文、申晨两位专家编著的关于深圳本地文物的专著《寻根宝安——深圳十大家族变迁》、《远去的家园——深圳古村落》,就让人大开眼界,其调查之细致透彻、叙述之生动翔实,令人爱不释手。比如书中说:“经过文物管理部门的勘查,宝安民居、宗祠、书室、碉楼等不可移动文物多达650处。区内38处现有古村落(其古民居建筑1783栋5572间,含宗祠、书室、碉楼、庙宇等)。是‘原生态的建筑文化博物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该书记载: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温席黄香”的后人黄舒,东晋时迁居宝安,其孝道、孝行和孝名远播岭南,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南方代表人物,为当时落后的岭南,播撒下传统孝文化的种子,广受崇敬与效仿。黄舒的墓至今完好地保存在宝安沙井镇。还有承续程朱理学的南宋进士陈朝举,其墓也在沙井。现在国学学习热,深圳的国学爱好者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有多少人去寻访过这两处文物胜迹?这里举例,也是举较为典型例子,其实书中多处记录、拍照的宝安古书院、古井、民宅等等,反映出宝安原居民自古以来对文化的渴望和重视。
不要说这些应该是深圳人关注的文化遗产,就是别处对文化遗产感兴趣的人,知道深圳有这样的文物,也有对深圳的历史产生几许敬意吧?深圳人关心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不要总停留在明星级的文物上,对于本土这些珍贵的文物多亲近、关注,才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实践与行动。
200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