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绿坝”让书法家受侮辱
(2009-06-15 13:31:43)
标签:
绿坝读书人书法家兰亭书法大赛文化 |
分类: 文化时评 |
引入“绿坝”让书法家受侮辱
○许石林
一则新闻:第三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作品的征集评选昨日启动。在昨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今年兰亭奖将于10月颁奖,并在河南平顶山市进行获奖作品的展览。在前期的评选工作中,针对近年书法展送展作品中的“代笔”现象,评审小组将进行严查。参赛作品如被怀疑代笔,书家将被请到现场测试,如未到场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就是说,从本届开始,兰亭奖评审机构要为参赛选手设一个防止、杜绝假冒的“绿坝”。这说明以往是有假冒及“代笔”的、让评委们很烦恼、让正常的参赛选手很受委屈。设立一个“绿坝”,杜绝“代笔”当然是好事儿!
问题是,这个“绿坝”的过滤性能级别有多高呢?新闻上说参赛作品一旦被怀疑代笔,书家即参赛者本人将被请到现场测试,如未到场将被取消参赛资格。这个决定好!可是,我想知道如下环节:一是如何才能怀疑一件参赛作品是否代笔之作?即评委们判断是否代笔的依据是什么?是靠评委们的眼力吗?能保证万无一失、无漏网之代笔鱼吗?漏了怎么办?谁负责?简而言之,评委是靠眼力检验参赛作品的,那谁来检验评委?二是如果被怀疑代笔,作品提供者即参赛者本人就要赶到现场去接受测试,那么,万一怀疑错了怎么办?哪个评委最先怀疑的、那些评委随后附议的,最终如何决定通知谁现场接受测试的?有没有书面理由并签名?要知道评委要是怀疑错了,就是一件大事儿!不是闹着玩儿的,往大了说不都是为了弘扬中华书法文化吗?三是参赛选手如果一旦被怀疑,接到去现场接受的通知,差旅费谁出?出了差旅费,有的选手倘若有古代文人风骨,也许就不去了,因为被怀疑,在有风骨的人看来也许就是受侮辱,越是有真材实料的,越不愿意受侮辱,怎么办?这就好像怀疑谁不是处女一样,被怀疑,就是对被怀疑者的侮辱。这一点情况尽管极其稀少,但不能保证没有。四是我想知道各级书法家协会的领导们参赛吗?往届的优胜者参赛吗?……其实还可以这样层层剥下去,剥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就此打住,是要说明:书法比赛是个不可为的事儿。书法大赛的“绿坝”,主要是起一点震慑作用,要想完成技术操作性,必须回答上述问题。
不可为,不是说不可以把书法作品放在一起比一比。不可为,指的是比赛背后的功利性结果。功利性也是书法比赛的动因吧?当然,弘扬啥、继承啥、发展啥自不必废话。因为功利,所以才有“代笔”。比赛产生功利,谁得奖谁将来就卖得好。一次得奖,终身受益。比赛,说起来是“尚贤”,其实谁都明白最终会落在“尚钱”的实处,“尚钱”就不会有好书法。要想书法得到弘扬、继承,我主张“不尚贤(钱),使民不争”。
这条规定,不可能发生在唐宋元明清,只能假设,假设发生在唐宋元明清会怎么样?在历史的语境里,对一个人的称赞,不能将其书画放在首位,否则会让以期能立德立功立言于世的读书人很尴尬甚至伤心。在道德文章立身的时代,书画不过是“德之糟粕”、“文之毫末”。现代人认为谁的字画卖得贵是很荣耀的事儿,在古人那里,字画卖得再好,也是贱业,是很让读书人伤心和尴尬的,是读书人落魄之后的无奈甚至是堕落——唐代阎立本,有经纬之材,官至右相,位极人臣,但是因为朝廷上下对他画技的推崇而掩盖或削损了他的治国良策感到羞耻,愤恨不已,再三叮嘱儿子:“尔宜深戒,勿习此艺。”死都别学画画这种技艺。宋代以文治天下,皇帝也爱绘画,现在为当代画家津津乐道的“院体画”即是那时候兴盛的,尽管如此出,如以绘画成就结算一个读书人的人生价值,也是很让读书人感到羞耻的——宋朝大画家李成的儿子做了开封府尹,看到父亲的画受人喜爱并外流,深感羞愧,于是重金搜求并销毁。与之相比,当代人对书画的过分重视,实在变态。重视还出不了好作品,更好笑;比赛还推动不了发展,更可悲。
书法大赛设“代笔绿坝”,分明就是说参赛者们不值得信任,“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这条杜绝代笔的“绿坝”,在古代会羞死天下一大半儿读书人——我原本想说羞死全部来着,在这个不讲究的时代,还是留点儿余地吧。古代读书人是自觉向往追求精神贵族化的,只有精神贵族才会在心里自我安装“绿坝”,并不断自我升级。如果精神贵族不存在了、挑剔和清高也被世人厌弃,人们崇尚的是利益至上的随和、妥协和迎合,技法上再费力、行动上最推动都出不了好艺术。
2009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