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化趋势中的西皮二黄——写在京剧全本《锁麟囊》

(2008-06-18 08:31:06)
标签:

锁麟囊

二黄

西皮

全球化趋势

京剧

中国

杂谈

分类: 戏剧影视

全球化趋势中的西皮二黄

——写在京剧全本《锁麟囊》(迟小秋)来深圳演出之前

 

○许石林

(等于给演出做广告,我写的许多东西就是这样的目的。)

 

都说要与国际接轨了,要全球化了,全球化当然是现代化或者是艺术家们不断创造的后现代、后后现代或N后现代。那么,过去的文化艺术比如京剧,那慢节奏的西皮二黄唱腔怎么与国际接轨呢?怎么全球化呢?

现状是中国的年轻人基本上不亲近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因此才有了京剧危机之说。其实,不只是年轻人,更多的中老年人,也因为文化的严重断裂而对传统很无知,无知又成为时代的主流人群,于是面对传统艺术,价值判断和审美素养乃至行为决策都轻率而粗暴。有学者手搭凉棚展望说,中国360多种戏曲让它灭亡吧,灭到剩下几个剧种小范围地活着,其他剧种都送到博物馆得了。说这是中国戏曲的必然结局。这种判断有什么根据?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我还不能把各地地方戏全部听习惯、听会、听进去,我根本不敢对某个剧种妄下任何结论。因为即使那些原本先天发育不足、内容和形式还很粗鄙简陋、甚至还根本够不上一个较完整的戏曲种类的小地方的小戏,它也能抚慰产生它的小地方的小人群的身心,也能够起到类似通今古、知人心的作用,我就不敢说它一定会灭亡,更不敢说让它灭亡或给它安乐死。

产生戏曲的条件和时间不短,它是自然、社会、人和历史、文化等等条件达到一定默契后的必然产物,它产生并兴盛繁荣过,尽管它已经看上去衰弱了,但要让它灭亡,可能比产生它的时间和条件还要漫长。因为它从文化历史中生长出来,又生长并促成了许多文化和历史,许多人的生命历程与它相伴而行甚至气血相融,要让它灭亡,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什么每说京剧,就会触及到灭亡这个词汇?因为文化断裂多年又普遍性急的现代人,总是不耐烦给传统的东西以等待和暂住的机会,有关传统艺术的灭亡是伴随着现代化也就是全球化从来没有停息的一个话题。

谁将被全球化?年轻人,现代年轻人。王朔说,现在北京许多年轻人嘴里说话都是流行歌曲的词儿。流行歌曲,以琐碎的日常话语入词,追求的就是门槛越低越好、规矩法则和束缚越少越好,貌似自由随意,甚至词汇搭配错误、语法混乱、语义荒谬,都曾经被那些貌似开明的人大力维护,认为不要紧,认为流行歌曲听的就是旋律,不必计较歌词。以至于现在垃圾歌词终于坐大,尾大不掉且成为主流。现代年轻人就是被这种文化垃圾喂养着,习惯成自然,万千民众吃的同一种套餐,听同一首浅薄的歌,其胃口的文艺接收系统对传统的精致文化艺术自然是疏远而不感亲切的。谈文论艺在当代年轻人中,是个极少能实现并难度极大的事儿。

那么,传统艺术比如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对现代化全球化有什么妨碍吗?那些身着高级西服出入高级写字楼的白领,不可以听西皮二黄吗?听了就妨碍他们接生意订单吗?妨碍他们编写最新的计算机程序吗?

现代人对传统戏曲的基本认识不够,现代舞台和荧屏以故事打动观众,故事总会被看熟直至厌烦。以故事吸引观众的现代舞台和荧屏,与观众相互追着跑。而传统戏曲表达的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因此故事性自然消退,突显抒情精神。抒情功能使观众一次次获得熟悉的精神抚慰和满足。传统戏曲的表演,无话不歌、无动不舞,精致地凝聚着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精华。它的每一句唱腔和道白,都是经过了精致研磨之后的呈现,本身就饱含着一种传统时代的世道人心。如《锁麟囊》“春秋亭”一折,薛湘灵为困顿贫弱的邂逅女子的身世动了恻隐之心,慷慨解囊,并斥责目光短浅的小丫鬟那一段唱腔所包涵的思想和价值观、所怀抱的对他人关怀和怜爱之心,今天所谓走向全球化的人们,有几个能做到呢——“梅香说话好颠倒,蠢才只会乱解嘲。怜贫济困是人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你不该人前呈骄傲,不该费词又滔滔……人情冷暖凭天造,谁又能动半分毫。我正不足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分我一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这(指娘家陪嫁锁麟囊意为生子不可赠与他人)都是神话凭空造,自把珠玉夸富豪。麟儿哪有神送到,积德才生玉树苗。小小囊儿何足道,救他饥渴胜琼瑶。”

那些饱含着过去美好人心的艺术,难道不应该让人们携带着走向全球化、进入现代,与现代人的身心产生共鸣吗?

 

2007年3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