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许石林
许石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377
  • 关注人气:8,6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状元媒》不是什么经典

(2008-06-17 11:27:35)
标签:

状元媒

京剧

锁麟囊

戏曲

张君秋

杂谈

分类: 戏剧影视

京剧《状元媒》不是什么经典

(这篇小文两年前发表,北京有个张君秋迷/老先生又写信又打电话,要和我拼命。)

 

 

媒体上说,“京剧五大流派经典折子戏专场”是一场传统京剧的盛宴,我去看了,梅、尚、程、荀四大流派的《霸王别姬》、《失子惊疯》、《锁麟囊》、《棒打薄情郎》,从戏码上说,无疑是各派的“经典”。但张(君秋)派的《状元媒》却算不上经典。我在剧场,看到扮演柴郡主的姜亦珊出场,听她唱完那段优美的张派味儿的“自那日与六郎……”就起身到剧场外头透风休息去了——我不是对姜亦珊的表演和唱腔不满意,她的嗓子、扮相都好。也许是我的偏见吧,感到这个戏,无论谁演,都没有太大的看头。京剧《状元媒》不是什么经典

戏曲,用傅青主的话说,就是要“曲尽人情”。即戏要以无话不歌、无动不舞的形式,表达人情世故、沟通古今同慨,婉转知会人心。那么《状元媒》确实是一出相对乏味的戏,即不够“曲”。它演的是富贵人家的平常故事,却也很浮泛、很感念化:柴郡主与杨六郎的爱情小波折,还不是爱情双方男女的波折,而是男女双方外在的政治斗争小波折,最后在状元吕蒙正的布置下,终结良缘。一般富贵人家的故事,原本就不好看,没意思。《状元媒》给人物和演员发挥的余地不大,故事触动观众内心的元素不多,很难激起观众的生命共振和精神共鸣。可以说,把这出戏与《失子惊疯》、《锁麟囊》放在同台演出,显得太逊色,不在一个档次和层面上,根本表现不了张派艺术的风采和神韵。

我不知道这出戏原初的出台背景,我猜想很可能是张君秋、马连良等几位大师的漫不经心之作,但由于是大师们共同亲身演出,正应了戏剧里“人保戏”的一路,张君秋那华美清丽、表现力丰富的唱腔,让人觉得即使是那么乏味的情节,也是好听的。戏曲大家的人生和艺术历程都是这样:到了一定的程度,人观众就是看演员这个人,无论你唱什么都行,只要你给观众一个信号,就能激活观众长久以来积蓄在身心的所有关于你的艺术珍藏,这些艺术珍藏的每一次被激活,都能以天真鲜活的状态,愉悦观众的身心,完成一次令人陶醉的艺术审美旅程。因此,《状元媒》对于张君秋,犹如齐白石试墨笔的随意小品或是某一帧示范草稿,当然有齐白石的风神,但却不是他的艺术精品和经典。

张君秋是张君秋,他之后的继承者,继承的是艺术风格和表现模式,却不会也继承不了他积累的艺术人脉。中国戏曲了不起的创造之一就是其程式化、类型化,但越是这样,继承前辈大师的艺术,越要清醒,程式化和类型化很容易埋没一个新演员个人的艺术潜力和个性。当然,你要能成功地掌握程式、运用类型,并在其中自然地渗透自己的东西,那就是“角儿”了。每一个角儿都是这样产生的。我说这些的意思是:我们每年从来之不易的区区几次大型的、高规格的戏曲名家演唱会上,都能看出组织和编排演出的导演们,不知道是故意忽视了呢还是遗忘或不了解这个东西,不珍惜一次次让传统优秀的剧目亮相的机会,不捉摸戏码,总是很凑合,欠周详的考虑。我每次看这种戏曲晚会,就想到“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这种俏皮话,感到真是为图省事儿、不出错,但很耽误事儿。

比如《状元媒》,不能作为张派的代表和经典剧目,你可以清唱其中的某些唱段,演个折子戏都是很乏味的。以这种戏向传统认知度极低的当代观众传递戏曲的审美信息、以期激发振兴京剧的共鸣,是不可能的。要拿,就拿京剧里最好的,比如《失子惊疯》、《锁麟囊》这种戏,即使是最不了解京剧的人,都能看得入迷,因为这种戏吸引观众的地方很多,唱念做打像下了连环钩,总有一两个钩可以把观众钩住。张派相比梅、尚、程、荀四大流派,本来身上就显得“凉”,再演出个《状元媒》就更凉了。

当下的文化环境,传统的文化气息正在慢慢地有了复苏的迹象,但是,做传统文化承传工作的人,一定要拿出传统文化艺术中真正经典和精华的东西,不是说观众一听“西皮二黄”就自然应该接受甚至归顺传统艺术,我们目前的京剧乃至整个戏曲舞台,都存在这个问题:翻来覆去就那几出,让人以为传统就这么点儿东西,还不太精妙。犹如点菜,堪称是门艺术,不会点菜的人点菜,能把一个很好的饭店的菜掂排得档次极低,相反,会点菜的,即使是饭店不怎么样,却在会点菜的人的安排下,往往出现惊喜的表现。戏曲晚会的导演,要会点菜。

像《状元媒》这种戏,要等到戏剧生态十分良好和繁荣的时候,观众身心在京剧优秀剧目里浸泡很久,极其放松、有了玩儿的需求时,才可以演,大家不拿它当回事儿,只是为了听张派那华美的咏叹。

 

2006年5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