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碰头彩京剧戏曲艺术戏迷杂谈舞台 |
分类: 戏剧影视 |
戏曲振兴远远是个梦
○许石林
(此为《张派〈状元媒〉不是经典》后续评论)
戏曲观众往往都是很热情的,他们对戏曲的关心不亚于歌迷关心歌星。拙文《张派〈状元媒〉不是经典》见报后,我收到许多读者的反馈。有位观众说:看来京剧的观众越来越多了,是个好事儿,弘扬传统、振兴京剧有希望。我忍不住扫她的兴说:振兴京剧?那还远远是个梦!
为什么这么说呢?任何一种艺术,尤其是像京剧这种艺术,她的繁荣和振兴,一定有个前提:即只有等社会的主流力量、掌握着社会财富和主要资源的强势群体喜欢京剧,愿意以京剧作为个人内在的、真实的心灵需求和审美形式,从京剧艺术中获取个人人生况味与艺术世界的对接互动,才能振兴京剧。
说这话是不是有些势利啊?一点都不势利,相反很务实。因为靠目前的观众群体振兴京剧是没有希望的。在大剧院里看京剧的观众,有几个人是主动愿意买票的?我不了解。我倒是了解,每逢演出戏曲,所谓戏迷们很多人想方设法、钻山打洞地到处找赠票要免票,却很少有人主动花钱买票。剧场里看上去人挺多,上座率不错,但票房往往很低。演员上场,唱得好不好只要把那句导板唱出来,都能获得碰头彩——不花钱的碰头彩。我不认为这样能振兴京剧。京剧、任何舞台艺术要想振兴,就非得有人愿意花钱买票不可。花了钱,自己就自然懂得珍惜自己个人的艺术享受权益,不会一听到胡琴就随便给碰头彩——深圳的戏迷好像很饥渴似的,不管谁上场、唱得好不好都容易得碰头彩。可是,既然饥渴,那为啥不买票呢?喝彩犹如花钱一样,花一张少一张,你花了钱,就会很计较,会追求利益最大化,一般的表演你不会轻易给他喝彩,你一晚上都在等那一两处精绝的瞬间呢。再说,你太随便喝彩,对演员不好,他就不再愿意上进了,他都把碰头彩要下来了,他把前辈艺术家流血流汗叫破嗓子都不容易得的碰头彩都要下来了,他还用再努力吗?门槛低了,他不费劲就迈过去了。
花钱的喝彩和不花钱的喝彩,性质是不一样的。现在的戏迷,那些不愿花钱的戏迷(花不起的另说),并不是真正的戏迷。戏在这些不花钱的戏迷心里的地位和分量并不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从常识上理解,什么是“迷”啊?你都“迷”了,还舍不得花钱买票吗?可见并不是真迷,是伪迷、假迷,他清醒得很,钱包捂得很紧。
戏曲真正要走向未来,有希望,就要让它真正走向市场,市场的规律和功能不仅能促使演员和剧团出好戏、出真戏,也能培育真正的、有质量的观众。当然,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旧文化体制向新的市场文化体制转化,当然会使很多人生艺术命运与旧体制粘连共生太多的一代乃至几代演员,遭遇新旧转化时必然的撕裂和拉伤的痛苦,但从长远看,对戏曲和公众都是有好处的,因此,需要一代乃至几代戏曲艺术家付出牺牲和代价。我们现在讲文化产业,其实戏曲在过去,原本就是很产业化的,从现在的戏曲表演形式当中,就能明显感到市场化对戏曲的塑造。比如,评剧,一直是旦角为主,为什么?因为市场一遍遍地告诉评剧艺人:“有旦吃饱饭”。这个剧种就产生了流派纷呈的旦角戏和群星璀璨的旦角艺术家群。戏剧家赵纪鑫先生昨天在电话里对我说:你分析得有道理。《状元媒》是当年张君秋、马连良、谭富英这些京剧大师,感到老演那几出戏,不行,这才临时请人凑了个新戏《状元媒》,给观众换换口味,戏本身没意思,靠的是张、马、谭这些演员唱腔表演的魅力和影响力。你看:还是从市场角度考虑的。
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传统戏曲遗产,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遗产,都是经过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现在就是要重新让它回归到它应该且能生长的产业环境里去。
产业化、市场化,就是要卖个好价钱,要有能花得起并愿意花钱的人去喜欢它、购买它、使用它、利用它、玩它、捧它。因此,戏曲振兴的前提,必然是社会权力的强势力量、掌握主要财富的强势群体,有了与戏曲艺术一脉相承的文化情怀,成为戏曲艺术的真实观众并真正感到自己需要戏曲艺术的抚慰身心和激发情感。比如,有钱、有威望、有文化修养、有历史人文情怀、有艺术品味的人士,愿意以他个人的独特形式,将戏曲艺术当作个人消遣、娱乐、交往的时尚方式,哪怕这种方式是属于小圈子的、堂会式的、不符合大众习惯的。
现在戏曲面临的窘境就是,上面说的这个观众群体还远远没有形成,即当下的上述强势群体,还不感到需要戏曲,也体会不到戏曲对他们有什么帮助、作用和意义。一个难得一见的戏曲名角的一次演出,错过了,还远远不是上述人群的什么遗憾。戏曲和他们之间还没有培育起彼此作为对方的福分与缘分。
所以我说,戏曲振兴,还远远是个梦。靠目前不花钱的观众是惊醒不了这个梦的。
2006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