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要读出声音来——园山·读书会

(2008-05-04 09:09:43)
标签:

语感

《弟子规》

有声语言

科场

圆山

五一

风景

休闲

文化

分类: 音乐文学

 “五一”到深圳园山风景区住一天,登山、散步、睡觉,无所事事。

园山在横岗大康村,据说与东部华侨城背靠背。

没开发,没有娱乐游玩项目,仅有道路和绿化,正好。

十几栋别墅很好,我住的是“蜜月楼”。仅名字而已,没有什么特别“蜜”处。带了两本书,却一页也没翻开。

一条小河、数亩菜园、两片果园,两次在这里摘过果子,一次去年秋天摘芒果橙子、一次去年冬天摘洋桃。此次来,果子刚挂上,小如拇指。荔枝树上,蜜蜂嗡嗡嗡嗡地飞。

吃饭在草舍,农家饭。

和菜农在菜地里聊天,看他收香芹菜,连跟拔起,弹掉泥土,整齐地码在一起。三间低矮的老房子,前面有一株黄皮树,果子已经很大了。菜畦很整齐,黄瓜、豇豆、莴笋、茄子、辣椒和几种青菜。自家养的鸭子、鹅在草地里觅食。草莓开花了,白色。

在河岸边歪歪扭扭地长着老树,不成样子,但好看。河水清澈,上面满是枯枝,一条小船沉底,已经烂了。

这里没有奇崛的风景,就是一个清静、空气好,适合休息。

去年秋天帮这里搞过一个读书会。写过一篇小文——

 

 

书,要读出声音来
——“实实在在读一本书”及朗读浅见

○ 许石林

    读书要读出声音来,这在古人是常识。孩童开盟,即要接受这样的读书方法——《弟子规》上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讲得很明确。这是根据千百年读书人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出来的,有它的道理。现在的学校,也设早读时间,但似乎不怎么重视,学生有的读出声音来,有的则在默读,老师们也不怎么强迫督促。许多老师都不会读出声音、不会朗读了,以为朗读就是让孩子大声地读出声来。早读像一场戏的开场或过门儿似的,也像二人转的小帽儿似的,又像大餐前的小菜儿似的,总之,读书,读出声音地读,这种方法,在后来的中国学校、中国读书人那里,快失传了。
    所以,上周日在深圳横岗的圆山风景区举办的“实实在在读一本书——圆山读书会”,几十个小学生共读一本书,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放声朗读一本书,这个活动就举办得很好。这当然是一场“读书秀”,就像一场时装秀发布的是概念一样,圆山读书,是将“实实在在读一本书”的主题,用一种实在的方式表达出来。
    为什么《弟子规》要求读书“心眼口”三到?一是调动人体各个感知器官去接受书的内容。默读或单纯地看书,则至少闲置了一个器官即口,少了这个感知器官,就像少了一个通往记忆的渠道。过去的读书人是有着读书读出声音的传统的,他们一生因此受用不浅。南怀瑾老人九十多岁上台演讲,随意引用古文、诗词,长而准确,这是很吓人的功夫!南老先生就主张读书要读出声音来,他说自己能随口引用深奥的古文,大段大段地背诵,都是过去读书书读出声音的功夫。老人说,读出声音来能培养人对书的语感,语感是帮助记忆的重要方法。
    再说,书是文字的汇集,而文字则源于语言,即先有声音语言,后有文字语言,文字是声音的补救和备忘。所以,所有书都应该是能读出声音的。古文似乎没有问题,那是在读书读出声音的传统和环境里形成的写作程式和写作习惯,和读书读出声音来没有矛盾。现代人写作,用现代汉语、白话文,按说这比古人“书话不同文”的时代更接近人的语感。但是,现代人写的东西,越来越不适合读出声音了。为什么?因为语感功能退化了,加上文艺腔、舞台腔对写作的干扰和影响,现代汉语写出来的东西,浅白,句子长短不对劲,不适合读出声音来,因为人们不是用声音语言写作,是用脱离了语感的文字写作。有一个时期的文学评论,别说读出来,就是看都让人看不下去,能把人憋死。我不知道是不是偏颇的认识,即那些不容易被读出声音或者读出来不好听的书,是没有写好?还有,即使是很生僻的、很艰深的学问,其文字也是可以被搞这些生僻、艰深的学问的人读书出声来的。
    中国文字是极其节省的文字,也是极富音乐感的文字。有人说,联合国的文件用五种文字印刷,同一份文件,每次都是中文版的最薄、最节省。外国人中,了解这个情况的人,很早对中文就很向往、很羡慕。其实,汉语也是极其适合朗读的文字。汉字被组合成成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诗词歌赋各种音乐感极强的文字,与其说是字义的组合,不如说是音乐的组合、美感的组合。中文很好的人,学外语,可能会不耐烦,受不了那个啰嗦。
    现代人读书放弃朗读,也与生存环境的越来越狭小有关。你不能拿一本书每天到阳台高声朗读,会影响邻居和他人。到公园里朗读也似乎有点儿不实际。但是我在香港的尖沙嘴,看到清早有许多人对着维多利亚湾在高声朗读,知情人说这是在锻炼嘴皮子功夫,香港人做生意、演戏、谈话嘴皮子都快,是练出来的。
    现在的朗诵会还不能算是读书,现在的朗诵会加入了太多的表演,表演有的很好,能将书文的旨意挥发出来,但有的则因为表演过度,反而限制了人对书的理解,好像一篇文字就只能那样理解似的。但是,无论如何,朗诵会是很好的,它至少提供了一种有声的朗读形式,而且发音标准、气息、共鸣等等都很科学。朗读是有方法的,有声语言艺术家张家声先生是朗读泰斗,他总结的有声语言艺术有六种方法,一般的朗诵者只会一两种。
    琅琅的读书声,现在很多人都体会不到是什么意思了。吾乡清雍正壬子年曾发生科场舞弊案,其实那是疑似案件,因为那一年陕西共考中举子不到40名,而蒲城一县就中了13名加一名副榜,即俗称的“十三个半”。有人怀疑科场舞弊,朝廷派人调查。多方调查,没有发现问题,但怎么解释得更合理呢?入夜,钦差上了城墙散步,只见城外五陵宏伟,气象雄浑,城内万家灯火,县志上说“纺车声嗡嗡,读书声琅琅”,于是钦差明白了:这里的人重读书。
    “竹林七闲”会不会在林间朗读?应该是有的。朗读当然应该讲究环境,在书房里关门朗读,父母可以在周末带着孩子在公园里各自朗读文章,对谁都有好处,对身体也好。我在公园里老远听见一伙儿老人费劲地高声扯着嗓子学韩红:“呀啦嗦——”,我觉得对身体不一定好,不如朗读诗词歌赋,老人锻炼要适度。

2007年11月1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